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19年07月03日

嘿,这个村子挺“洋气”

河屯村健身广场舞队。

河屯村脆红李基地。

河屯村扶贫车间。

走进古蔺县双沙镇河屯村,一座座小“洋房”分布在绿水青山之间,宽阔干净的水泥路通组入户,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村里的休闲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欢声笑语、歌舞飞扬,唱歌、跳舞、打篮球等已悄然成为他们休闲娱乐的新时尚。河屯村不仅环境优美,玩具加工、核桃种植等产业也红红火火,已成为一个生态宜居、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的美丽新村。

“洋气”看点① “门前”就业

工厂要用工,贫困户要脱贫,将扶贫车间开到贫困群众家门口,让河屯村找到了一条互利共赢的好路子。在河屯村,已经成形的畅兴玩具厂扶贫车间不仅为该村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还辐射了周边的星光村、白马村、寨平村等。

车间就在家门口,这让50岁的寨平村贫困村民何术先有了工作机会。家里有两个80多岁且患有高血压的老人需要照顾,自己也没有能力外出打工;女儿外嫁,儿子因车祸死亡,丈夫每月到手的工资只有800元。每每想到前些年的苦日子,何术先都会忍不住流泪。

工人在扶贫车间操作缝纫机制作毛绒玩具,根据工序的难易不同,每加工一个玩具能得到4-7角钱。畅兴玩具厂负责人胡连琴说,一个工人一天能加工200-700个玩具,工人们月收入大多在2000-3000元。何术先上班后,一家人有了稳定的收入,丈夫罗兰伟还在家养了两头猪和30多只鸡。“现在我们一家人觉得脱贫有奔头了。”何术先说。

河屯村九组村民黄芳从2017年6月扶贫车间开业就来上班了。“在家门口打工挣钱,也不耽误做家务,一举两得,安逸。”黄芳说。

“洋气”看点② “归巢”创业

“高产期,干劲足。”

“一年只忙两三个月,其余时间打点零工,发展些林下作物。”

“外出打工只能管自己,在家创业还能带动村民一起种植、一起致富。”

河屯村一组村民何光兴种植的30多亩脆红李已经挂果,今年年产值预计在8万元左右。与记者的谈话中,何光兴提到最多的词汇就是创业、致富。

早些年,不少河屯村村民以进城为荣,年轻人在城里务工寻商机,孩子求学谋出城,“成为城里人”是很多村民奋斗的动力。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何光兴成了村里最早一批南下打工的人。凭借自身的机智与努力,何光兴不仅在广东立住了脚,还小有成就,成为中山一家小型制衣厂的厂长。

2010年,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何光兴的制衣厂生产经营出现困难。加上远在家乡的老母亲几次生病无人照顾,何光兴毅然决定辞职回家创业。2011年,村里鼓励大家种植脆红李。何光兴认为,市面上的脆红李很受欢迎,如果自己种植的李子质量好,肯定不愁销路,于是决定种植30亩脆红李。

如今,何光兴种的李子已经到了成熟期,亩产能达到5000斤。他计划等有了更好的基础后,就想法带动其他村民富起来。

“洋气”看点③ “退休”跳舞

耍花竿、跳舞、唱歌、打篮球、打乒乓,河屯村的休闲文化广场好不热闹。河屯村党委书记何光均说,不下雨,广场能有百来号人活动,非常热闹。不仅玩得热闹,还玩得专业。河屯村的男子篮球队,常年到处比赛,在古蔺叙永两县小有名气。河屯村健身广场舞队,经常有镇上的单位和家庭请她们跳舞演出。

“一辈子干生产,老了跳跳舞活动一下,享受幸福生活。”68岁的高庆香是河屯村老年协会的一员,她说,村妇女主任孔国芬带着她们跳舞,让她们的老年生活也像城里的姐妹一样丰富起来。

探访河屯村,新农村建设热潮下的新风貌新气象深深触动了记者。系列群众性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能够热火朝天开展起来的原因是什么?何光均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细数起了村上的产业发展脉络:2014年,村上发展了1200亩脆红李,现在全部投产;2016年,建立了畅兴玩具厂,带动180余名村民增收致富;2018年,按照村集体+农户模式,村里合资种植了50亩天麻,每年分红;此外,还发展了200亩魔芋,今年投产……何光均说,河屯村能成为“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是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硬件条件持续改善、农村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随着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河屯村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生产劳动的时间压缩,开展文娱活动的时间就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