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已过,古蔺县双沙镇坝子农田里,万亩秧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农田四周,高耸的喀斯特地貌山峦将这座场镇拥入怀中,白沙河从场镇中间蜿蜒而过,宛如世外桃源。
乌蒙山片区难得有这样一个平坝,注定了白沙场的不平凡。1935年2月15日,毛泽东率领的中央军委纵队抵达白沙(今双沙镇),并在这里制定了《二渡赤水河的行动计划》,发布了《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等长征路上的重要文件。
走进历史深处,追寻红色足迹。如今,双沙场镇上,依旧保存完好的红军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驻扎旧址、总司令部驻地旧址、双沙红军街等革命遗址,无不见证着红军长征在这里与百姓结下的鱼水深情,当年留下的感人事迹仍在坊间流传。
当年毛泽东在崔家祠堂亲手种植的香樟树已枝繁叶茂,长征精神鼓舞着双沙人民在顺利脱贫之后,又迈开了乡村振兴的步伐。
红色遗迹见证峥嵘岁月
1935年2月,红军长征途经古蔺县双沙镇,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在镇北崔家祠堂设立总司令部。2月15日,毛泽东、朱德在双沙镇崔家祠堂主持召开了重要军事会议,并发表了《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这就是长征途中著名的白沙会议。
场镇一侧的山坡上,当年红军用于侦察放哨的“红军洞”依旧可见;场镇上,毛泽东、朱德等红军领导人的住所保存完整;坝子中间,跨河红军桥原貌依稀可辨。
白沙会议后,毛泽东对红军的未来充满信心,亲手在崔家祠堂种下了一棵香樟树,当地百姓取名为“润芝香樟”,希望革命能像这棵树一样茁壮成长。离开那天,毛泽东还特意嘱咐当地一名村民好好照顾这棵树。
这棵香樟树不仅见证了长征时期的峥嵘岁月,也见证了双沙镇的风雨变迁,还见证了双沙人民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天,枝繁叶茂的香樟树已覆盖了崔家祠堂半个院落,静静守护着这处红色圣地。
脱贫攻坚成就“画里乡村”
双沙镇的发展正如这株充满生机的香樟树,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开步伐,砥砺前行。
2019年,双沙镇将实现198户、707人的全镇脱贫目标,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围绕这一目标,全镇的产业发展、乡村旅游正走向成熟。
6月26日中午,泸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走进双沙镇河屯村“扶贫车间”——畅兴玩具厂。厂区陈列柜上,一件件精美的玩具样品格外引人注目,它们出自附近易地扶贫搬迁聚居点贫困村民之手。
据玩具厂负责人胡联琴介绍,畅兴玩具厂扶贫车间主要是操作缝纫机制作毛绒玩具,大多工人一个月的工资在2000-3000元。
“画里乡村”是古蔺县乡村旅游一张响当当的名片,更是红色文化滋养下双沙镇的形象招牌。凭借场镇平坝地形,每年3月,双沙镇上万亩油菜花竞相绽放,花海中的“画里乡村”图案气势恢宏,吸引了大量周边游客前来观赏。近年来,双沙“菜花节”每年都带给双沙镇超过千万元的旅游收入。
厚重的红色文化、秀丽的自然资源,为双沙镇农旅结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双沙镇全面推进城镇化建设,积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发展农业产业,充分挖掘当地的红色资源。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双沙镇已把红色文化和乡村旅游高度融合,使乡村振兴呈现出勃勃生机,全镇面貌从街镇到农村已焕然一新。
农旅结合打造旅游名镇
在双沙镇流传的红军故事中,“贺子珍托孤”是一个在当地家喻户晓的故事。据传,1935年2月,红军在双沙镇短暂修整期间,贺子珍产下一名婴儿,因战事紧急,不得不把孩子寄养在村民张二婆家中。但是,孩子后来下落不明,不禁令人对长征路上的生离死别感慨万千。但正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革命勇于牺牲个人的大无畏精神,才换来了现在祖国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美好生活。
6月26日上午,记者在白马村见到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汝明时,他刚接待完来自县里的调研组。王汝明告诉记者,白马乌蒙新村的建设要感谢多方力量的援助,这个地势偏远的小山村才能重获新生。
灵秀白马,只是双沙镇推进全域旅游的其中一个亮点。
双沙镇党委书记王庆介绍说,双沙镇今年将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并已将乡村振兴列入下一步规划,而全域旅游则是其中的重要举措。
以场镇为核心区,双沙镇将建设“小而美”的4A级“天然花盆”景区,核心区覆盖双沙场镇、白沙村、星光村、小堡村等村庄。
以“峡谷探险体验公社、山水花香灵秀白马、世外桃源梦里老家、乌蒙药库情花物语”为布局,双沙镇将打造4个精品微组团:峡谷探险体验公社精品组团覆盖陈坪村、德安村、普庆村;山水花香灵秀白马精品组团惠及盖白马村、寨坪村、河屯村、红光村;世外桃源梦里老家精品组团涉及东山村、龙升村、红沙村;乌蒙药库情花物语精品组团分布在万寿村、庆丰村、小堡村。
“一核心,四组团”将承载起双沙镇打造全域旅游的发展目标。
在白沙会议上发布的《告全体红色指战员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红军必须经常地转移作战地区……唯一的目的是为了在有利条件下求得作战的胜利。白马村过去的发展轨迹亦是如此:在没有主导产业的情况下,多方尝试,不断摸索,最终找寻到了发展道路获得成功。
如今,作为四川十大幸福美丽新村的白马村,已集乡村民宿、星空酒店、河道景观、脆红李基地等资源、产业于一体,注重“乡愁回归、民宿体验、灵秀自然”的打造,诠释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内涵,成为农旅结合乡村游的典范。
围绕特色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红色文化打造,双沙镇已精心编制好一批大项目、好项目。随着具备条件的项目相继落地、逐步实施,乡村振兴的好声音在这个红色小镇上将越唱越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