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蔺县双沙镇的西南面,有一处藏于大山的世外桃源——陈坪村峰岩。石头民居、石板房、石板路组成的古村落就在大山脚下。
1935年红军长征四渡赤水期间,一位红军战士因伤病掉了队,流落在峰岩一带,被当地吴姓村民带回家治疗。这位红军战士在吴家一住就是十多年,吴家人把他当亲人照顾,直至其因病去世。
把生病的红军战士带回家的吴姓村民是今年73岁的吴华永老人的太祖父吴开智。
吴华永虽然从来没有见过这位红军老辈子,但对其却并不陌生,小时候,家里的老人常常给他们讲红军老辈子的故事。至今,吴华永家里都还有红军老辈子巧手编的竹提箱、竹篓。
听老人们讲,当时,吴家人上山砍竹子,发现一位红军战士瘫坐在竹林里,奄奄一息,吴开智赶紧将其带回家。回家后有一阵子,红军战士睁开了眼,吴家人问他怎么样,却听不懂对方说的话。眼看红军战士越来越虚弱,吴家人连忙请来土医生抓药救人。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红军战士身体有所好转。等红军战士再能开口时,吴家人问他叫什么名字。由于互相不懂对方的口音,红军战士费力说了几遍名字,吴家人愣是没听懂。后来,红军战士身体渐渐好转,双方也慢慢听懂了对方的话,吴家人才知道他是江西人,叫郑礼龙。
身体好点了,郑礼龙就想归队,可红军大部队已经继续长征路,无法联络上。郑礼龙一个人走出大山找到大部队的希望很渺茫,再加上伤病反复发作,他不得不歇了心思。
吴开智把郑礼龙当成家人一样照顾。郑礼龙身体不好,做不得重活,但他总想找点事情来做,作为对吴家人的回报。郑礼龙有一双巧手,尤其竹编手艺更是当地少有,其编出来的竹提箱、竹篓,人人见了都夸好。
郑礼龙在吴家住了十来年后病逝,没能等到革命胜利的消息,也没能返回家乡。
郑礼龙留下了不少竹编,都被吴家人珍惜着使用,至今,吴家还有一些老物件。吴华永拿出红军老辈子编的一个竹提箱、竹簸箕,记者见到,竹簸箕底部打了补丁,但吴家人依然舍不得丢。“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家还用这些。红军老辈子用竹子编的小铲子甚至可以装水。”吴华永说。
郑礼龙留给吴家的,不只是竹编,还有红色思想。吴华永的父亲吴率理在外求学,回家就喜欢和郑礼龙交流。受其影响,吴率理加入了地下党参加革命。
“可惜老辈子没能等到解放,也没能回家乡。”吴华永说,红军老辈子的坟离他们家祖坟不远,每年清明、春节,吴家人祭拜先祖时总要去红军坟头祭拜,“这是我们太祖父那一辈传下来的规矩。”
前人兴,后人跟。现在,脸上褶子越来越多的吴华永觉得,自己越来越像父辈,也喜欢给孙辈们讲红军老辈子的故事。
双沙镇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重地,召开了著名的白沙会议。在这片红色土地上,还留下了毛泽东驻地旧址及红军总司令部驻地旧址、红军桥等红色遗址,贺子珍托孤的故事更是在当地口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