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19年07月02日

红土地迸发新活力

太平镇唱响革命老区的新长征战歌

红军长征经过的太平渡口,正在修建太平渡大桥。建成后,两岸川黔群众出行交往将更加便捷。

九溪口渡口。

“掬我赤心,与寇拼命,溅彼热血,膏我弹刃……”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里,“红军盆”盆壁的文字依然鲜亮。6月25日,纳溪区新乐镇政府机关党支部到古蔺县太平镇开展党性锤炼活动,党员干部们凝视着红军号谱、红军医书、红军印、红军盆等革命文物,心潮澎湃。

中央红军四渡赤水,转战古蔺长达54天,地处川黔交界的古蔺县太平镇,则是主要转战地之一。在此期间,红军与当地人民结下了深厚的“鱼水深情”,并留下“红军盆”“红军来了干人好过年”“治救红军”等感人故事。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的太平古镇,红军走过的马蹄石阶依旧,住过的青瓦木屋如昔。通过开发利用红色遗迹、发展红色文旅产业、打造红色教育示范基地,太平镇实现了红色文化资源保育与革命老区脱贫攻坚双向互补、良性循环。同时,红色文化成为太平镇文化振兴和产业振兴的动力和助推器,推进该镇乡村振兴稳步出发。

如何继承革命文化,讲好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

深入挖掘红军长征时期留下的印迹和故事,并增加新的红色元素

“嘿哟嘿,嘿哟嘿,中国工农红军诶,在这里四渡赤水诶。嘿哟嘿,嘿哟嘿,赤水河是革命河诶,是红军的河……”千年古镇太平,是古蔺出川入黔的东大门和川黔两省边民互市,商贾云集,被誉为川黔的水陆码头。如今,太平古镇上传颂的歌谣,依旧是船工嗓子里赞颂红军的号子。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红军战士们留下了四渡赤水的传奇。

位于太平古镇边上的太平渡渡口是红军长征途中四渡赤水二渡、四渡的主要渡口,见证了红军四渡赤水的辉煌和军民一家亲的佳话。在深入挖掘红军四渡赤水历史、继承革命文化以及讲好长征故事方面,太平镇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太平镇的光荣与骄傲,也意味着要肩负起特殊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太平镇党委书记曾祥国说,该镇除了继续深入挖掘红军长征时期留在镇上的印迹和故事,继续加强对现有红色遗址的保护力度外,还将在古镇上增加新的红色元素,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这是目前太平古镇打造的基本思路。

太平镇古街,由数百级石梯由山而下到河边,店铺小摊分设两旁,楼台木屋层叠错落。赶集日,烟酒糖茶、水果蔬菜、山货鱼虾,商品繁多,人流如织。红军过后,这条街留下了不少革命遗址,红军标识随处可见。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也在此街。现年已经72岁的胡敬华老人便住在太平镇长征街。退休后,他定期利用空闲时间到社区、学校、古镇参观点等地,义务为大家讲述红军故事,唱船工号子。

“要把百折不挠、英勇不屈、艰苦朴素的长征精神发扬光大。”胡敬华老人说,通过自己的努力能让更多的人了解红军故事,传承长征精神,是他一辈子最大的成就。

如何用好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优势?

打响红色文化品牌,交出一份高质量的红色文旅融合答卷

太平镇不仅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历史文化名镇,也是一个有着诱人自然风光和独特民俗风情的古镇。太平镇曾先后获得“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国防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

太平古镇既是红色文化旅游胜地,也是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者相辅相成,文旅高度融合。

太平古镇水绕山环,石基街道依山就势,一步一阶,商铺鳞次栉比,青瓦木楼层叠错落,有“小山城”“赤水明珠”的美称。红军长征四渡赤水在太平古镇留下了真实感人的事迹。这里的红军总司令部驻地、红军总政治部驻地、红军临时医院驻地、红五军团驻地旧址、干部团驻地旧址、红三军团驻地旧址、地下党活动室、红一军团驻地旧址、太平渡渡口纪念碑、九溪口纪念碑等红色景点和经典故事催人奋进、令人流连忘返。

为了讴歌红军长征的伟大胜利,1958年,我省依托毛泽东四渡赤水期间的住地旧址荣盛通盐号,建立起了全国第一个纪念红军长征四渡赤水的纪念馆——“太平渡红军长征纪念馆”。后来,该馆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四渡赤水太平渡陈列馆”。目前,该陈列馆展出有红军武器、印章、医书、马灯、标语、绝密号谱、宣传缎画、浮桥门板等300余件红军文物,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14件、三级文物95件,集中反映了红军四渡赤水全过程。

2017年,四渡赤水干部学院在太平镇揭牌成立。

“红军四渡赤水期间在太平古镇留下了大量的革命文物和精神财富,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后来人不断创业进取。”曾祥国说。今年,太平镇将推出一台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长征”为主题的灯会。灯会以当年红军四渡赤水为题材,通过声光电技术,再现红军四渡赤水时的场景。

在新的实践中如何弘扬四渡赤水“长征精神”?

在历史沉淀中寻求突围,全力推进打造镇域特色农业产业带发展

6月25日下午,太平镇九龙村村主任刘凯带着泸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来到该村的甜橙基地参观两千多亩橙树挂果的“盛况”。一见到刘凯,村民吴翠香赶忙上前,连连追问自己留的2亩土地栽种甜橙合适吗?

吴翠香的丈夫身体不好,偶尔在场镇上打零工,家里还有3个孩子在读书,前些年的家庭条件着实困难。2015年,在九龙村脱贫产业园的示范带动下,吴翠香和另外5家农户共同承包了180多亩土地,栽种了5000多棵甜橙。在承包之初,吴翠香就想着要是甜橙卖得好,就把剩下的2亩地都栽种上甜橙。

近几年,马蹄甜橙的市场反响很好,不仅卖进了大城市的超市,还卖到了加拿大。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吴翠香对栽种甜橙的热情更加高涨,生怕误了致富的好时机。“你要种就种撒,反正专合社要收购,不用为销售发愁。”刘凯笑着对吴翠香说。

近年来,九龙村以“红色渡口,秀美九龙,市级文明村”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引领,严格执行“一村一品”总体要求,形成甜橙、肉牛养殖主导产业,以及以公司+农户+九龙村集体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的产业发展优势。

太平镇副镇长赵敏介绍,围绕“一村一品”发展思路,目前走马村建成1000亩甘蔗基地和500亩花椒基地、九龙村建成2200亩甜橙基地、高笠村建成1500亩核桃基地、煌家村建成1200亩蜂糖李基地。其中,走马村甘蔗产业、煌家村蜂糖李产业已挂果产出形成收益;九龙村甜橙产业预计从今年起形成收益。此外,太平镇还建有50头以上规模肉牛养殖场2处、1000只以上的养鸡场1处。借助农业产业发展和聚居点扶贫车间的运营,太平镇计划到2020年实现全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我镇初步实现了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和基地化、标准化发展,巩固增强了特色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造血’功能。”曾祥国说。

当前,脱贫攻坚的任务仍然艰巨繁重,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太平镇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转型步伐,探索集体经济发展新模式,引导金融机构扩大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发展信贷规模,推进“一村一品”产业基地建设,推行“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贫困户”发展模式,健全利益联结和风险防控机制,开展“就业培训+公益岗位”扶持,逐步建立起新型扶贫产业带,将产业与电商、市场、农户有机结合,真正将产业扶贫做实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