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位于古蔺县太平镇的太平渡口,曾两次承担红军主力部队渡河的重任,留下大量红色遗迹和感人故事。这些红色遗迹和感人故事也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太平人的“红色理想”。
6月25日,泸州市“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再走长征路”大型系列采访活动走进太平镇,泸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围绕太平镇如何把古镇文化和四渡赤水红色资源融合,如何将红色旅游和乡村产业发展结合,持续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一主题,专访了太平镇党委书记曾祥国。
记者:今年,四川将围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重点实施红色旅游“九大行动”,进一步推动全省红色旅游创新发展。其中,将全力支持四渡赤水太平-二郎红色旅游景区创建5A级旅游景区。太平古镇将如何进行升级改造?
曾祥国:凭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太平镇1996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景点景区;2017年,四渡赤水干部学院在太平正式挂牌……
丰富的“红色基因”,让太平古镇“身兼多职”,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打造全国知名红色小镇,这是太平镇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太平古镇的古街、民居保存还算完好;红军渡口也还是原来的样子;已经打造的毛泽东纪念馆、红军机要室、总司令部、临时医院等一大批革命遗址,依旧能呈现当年四渡赤水时的史实。
太平古镇的升级改造,除了继续深入挖掘红军长征时期在镇上的印迹和故事,继续加强对现有遗址的保护力度外,还将增加新时代新的红色元素。
记者:旅游小镇不但要吸引游客,还要留住游客,太平古镇将采取哪些措施做好“月光经济”?
曾祥国:今年,太平镇将推出首届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再长征”为主题的灯会。灯会以当年红军四渡赤水为题材,通过声光电技术,再现红军四渡赤水时的场景。这样,游客白天和晚上都有参观游玩的地方。
针对古镇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太平镇将对基础设施进行改善,力争在今年内启动规划约6公里的古镇环城路建设,首先解决古镇老街、场镇交通拥堵问题;同时,对镇上形态各异的居民楼风格进行统一,修旧如旧,重塑古镇历史风貌;继续完善古镇配套服务设施,在餐饮和住宿上下功夫,做特色餐饮、打造星级酒店以及特色民宿,满足每日万人以上的接待量,进一步增强古镇的吸附力。
记者:太平镇如何利用旅游小镇建设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契机,让农村经济和红色旅游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新目标?
曾祥国:农村产业专合社和扶贫车间解决了当前农村村民就业和收入问题,满足了当前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的脱贫基本要求。但是,着眼长远,还是要发展产业,尤其是农业产业。探索建设“庄园式农场”适合当前太平镇农旅结合的发展思路。
我们计划组建一个成功人士创业协会,共同探索在土地条件较好的村,围绕“一村一品、错位发展”思路,做小而精、小而优、小而特的农业产业。庄园面积控制在200亩以内,精致打造,既要具有观赏性、体验性,还要能产生经济价值。
然后,采取流转土地方式,统一以庄园形式规划。利用政府配套资金解决规划区域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从而达到筑巢引凤的目的。根据初步规划,太平镇将在两年内建成3个特色农业庄园,5年内建成10个。
针对各个村的特色打造不同的庄园,将进一步增强乡村游的吸引力。这种方式,既可解决仅仅依靠红色旅游留不住人的问题,又能依托丰富的游客资源促进乡村游发展,从而将太平镇打造成为一个最具特色的红色旅游小镇,真正实现农旅融合振兴乡村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