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19年07月01日

决战二郎滩

采访组走过红军街。

二郎滩渡口。

马桑渡改桥,红军曾在此渡河。

红军街上闪耀的红五星。

滔滔赤水河,汤汤流淌,经年不变。

在古蔺县二郎镇下场口,因岸壁陡峭,河道收窄,水流变得湍急,极速向岸边刻有“二郎滩渡口”红色大字的大石涌去,溅起朵朵浪花。

1935年春,红军长征期间,毛泽东同志率领的中央红军四渡赤水时两次经过二郎。而二郎滩渡口正是红军二、四次渡过赤水河的重要渡口。红军在这里打赢了“二郎背水战”、进行了开仓分盐等,留下了不少珍贵革命文物,也播下了革命火种。

滔滔赤水河,一头连着历史,一头连着现在。如今,红色基因早已融入新时代二郎人民的血脉里,长征精神亦成为新时代二郎人民决战精准脱贫、决胜全面小康的底气。

忆往昔

峥嵘岁月之决战

“二郎背水战”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1935年2月18日,中央红军红三军团先头部队十二、十三团抵达二郎滩。黔军尤国才部副师长魏金庸、侯汉佑率两个团占领二郎滩赤水河对岸的麻坪大山,凭借把丝坳险要地形企图封锁渡口阻止红军渡过赤水河。红三军团司令部指挥红十二团用三只木船将先遣营强渡过河,占领滩头阵地,背水与黔敌作战。红军分三路向敌军发起进攻,出敌不意占领了麻坪大山,控制了渡口,为主力部队顺利过河扫清了障碍。

在“二郎背水战”中,红军成功奇袭,离不开当地民众带着红军绕道攻克主阵地把丝坳。从红军来到二郎的那一天起,军与民就建立起深厚的血肉联系。

“二郎背水战”胜利后,红军在二郎滩进行了三天三夜的“开仓分盐”,将军阀盐仓60万斤盐巴全部分给了贫苦民众。

如今,二郎留有红军“二郎背水战”指挥机关、二渡赤水时三军团司令部、四渡赤水时九军团司令部等红色遗迹90余处。还有红军经过这里反霸除奸、救济穷苦百姓的红色故事,和着奔腾前进的赤水河,不断流传。

看今朝

脱贫攻坚之决战

在二郎镇,长征故事、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84年前,在风雨飘摇、国家危难的岁月,红军战士们为了心中理想、为了穷苦人民,开启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如今,在决战精准脱贫、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二郎镇作为革命老区和乌蒙山连片贫困区,在脱贫攻坚新长征路上砥砺前行。

四渡赤水时期,红军行军经过二郎镇隆滩村走过的古茶盐道,是村里主要的路。如今,隆滩村的路网四通八达,村里的肉牛、果桑葚、花椒、甜橙等产业小有规模。

大多数隆滩村村民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柏杨坝农业旅游专业合作社股东。村民在专合社打工,工钱每人100元/天。“农闲时有保底,干不到10天也要发1000元保底。”柏杨坝农业旅游专合社理事长张同均说。

柏杨坝农业旅游专合社是由村里成功人士返乡组织建立的柏杨坝农民促进会主导成立的。此前,作为某运业公司负责人的张同均和在外创业的几个同乡返乡看见良田撂荒严重,全村多是留守儿童和老人,一拍即合商定“建个协会,让村民有事互相帮忙”。协会每年组织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民外出考察学习。在考察学习回来的村民支持下,柏杨坝农业旅游专合社应运而生。于是,龙泉甜橙、南充果桑葚等被引种回了隆滩村。村干部更是带头参加专合社、带头发展产业,打消村民的顾虑。

以前,二郎镇文明村村民明兴强总是苦着脸:一家五口挤在20平方米左右的土房里,妻子种地,右腿残疾的他编背篓挣钱。如今,在村干部的帮扶和带领下,明兴强一家住上了100平方米的“小洋房”,种了两亩甜橙,并贷款发展肉牛养殖。因为甜橙和肉牛不愁销路,明兴强家不仅脱了贫,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他的笑容越来越多。

隆滩村35岁的贫困村民熊润华则被村上推荐到郎酒厂当酿酒工,每月扣除五险一金后到手工资有3000多元,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二郎镇党委书记梅猛介绍,在助农增收上,全镇坚持外出务工一批、推荐就业一批、就近务工一批、自主创业一批、公益岗位一批的“五个一批”工作思路。目前,该镇6个贫困村已全部退出贫困村序列,脱贫499户、2037人。

展未来 乡村振兴之决战

长征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不囿于困境,努力破茧而出,迎来转机,正是长征精神在不同年代的体现。

作为郎酒生产区核心区域,二郎镇紧抓入选全省30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和第二批特色小城镇建设契机,探索“厂中有镇、镇中有厂”的厂镇共生模式。

二郎镇以郎酒产业发展为核心,坚持服务郎酒发展方针,推进全镇产业发展:一是整合资金推进名酒产能及工业旅游基础建设。二是打造“红粱种植-白酒生产-酒糟养牛”的工农业循环发展模式。三是大力发展以果蔬、生态养殖为主的精品农业和以农家休闲、果品采摘为主的乡村旅游业。这样的产业布局,在切实发挥各村优势的前提下,进行资源整合,规划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起来,村民更有了奔头。

有生意头脑的张同均早几年就开始琢磨,柏杨坝农业旅游专合社发展初级农业产业只能保得住人工工资,要往农产品深加工上下功夫,农民的分红才有保障。前几年,专合社开始尝试把果桑葚和二郎镇的酒组合做美容养生酒。经过酝酿、做市场测评,张同均找到贵州仁怀福寿康酒业有限公司联合生产桑葚配制酒,并在不久前正式投放市场。目前,古蔺县城有196家餐馆柜台摆上了该桑葚配制酒。前不久,该酒在浙江展销会上签下了200多万元订单。“我们打算把酒搬进商超,销售团队即将开拓市场。预计2021年,成立自己的酒品牌,实现规模化发展。”张同均说。

前不久,明兴强听说村里准备依托古郎洞发展乡村旅游业,他打算重操旧业编背篓。“以后来旅游的人会越来越多,这笔收入不会少。”明兴强说。

熊润华现在想努力工作供两个娃娃读书,他还打算和弟弟养肉牛,“肉牛是村里的主要产业,商家上门收购不愁销。”

二郎镇还聘请浙江大学规划学院编制二郎镇乡村振兴总体规划,结合《“中国郎”特色小镇概念规划》《世界郎乡旅游区总体策划》等规划,多规合一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城镇建设上,按照传统川南民居和现代酱酒产业建筑相互交融的格局,实施场镇风貌塑造。农村建设上,推进北部文化区、南部生态区、西部休闲区布局;聚焦农村水、电、路、网、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村污水、垃圾和厕所“三大革命”……

一批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风景优美、底蕴深厚、产业兴旺的乌蒙新村正在这里振兴。

赤水河河水无言,却见证了一代代人的长征,也见证了二郎滩的沧桑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