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19年06月13日

小手套撑起致富梦

在劳保手套加工扶贫车间内,贫困群众正在加工手套。李欣 摄

■李欣 本报记者 张婷

“周书记来瞧咱们做的手套喽。”6月10日,在叙永县向林镇棉竹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的劳保手套加工扶贫车间,市公安局派驻棉竹村第一书记周亚和村民们聚在一起,聊手套做工细节。

棉竹村地处川黔交界,是省级贫困村。在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棉竹村原本散落在大山深处的37户贫困户,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到集中安置点。为了解决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后续发展问题,周亚从去年5月派驻到棉竹村任第一书记开始,就多方走访调查,寻找适合在家门口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周亚经过一个多月的走访调查发现,江阳区况场街道的劳保手套制作简单,村民只要稍加培训就可上机操作,而且手套销路很广。于是,棉竹村迅速组织6名贫困村民到况场街道,开展为期7天的培训。还联系到爱心企业赞助4万元,用于扶贫车间的机器采购和场地打造。

去年10月,棉竹村劳保手套扶贫车间正式挂牌成立,目前已有员工40余人,其中35人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操作熟练后每人每月可加工4000双以上手套,实现月收入2000元以上。

为保障销售渠道畅通,劳保手套扶贫车间采取自主销售和固定回收模式发展。固定回收模式无风险,车间与况场街道劳保协会签订合作协议,由况场街道劳保协会提供半加工材料,村民可在家中或者集中进行加工生产,每加工一双手套得劳务费0.5元左右,加工合格的手套由村集体公司交与况场劳保手套协会统一回收;自主销售模式是劳保手套扶贫车间生产手套,由车间联系商家销售成品手套,其销售范围包括化工、建筑、爆破、煤矿等单位。半年多来,我市相关企业和单位已纷纷与其签订购买协议,劳保手套已销售3万余双,销售额10万余元,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余元。

“我们将投入设备60台,在全镇开展劳保手套缝制试点培训,采取分批次、人员递补的形式开展培训,合格一批、结业一批、递补一批,目前向林镇共计100余人报名参加培训,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0余人。”叙永县向林镇党委书记毕猛表示,建立劳保手套扶贫车间,既节约企业投资成本,又给贫困群众提供就地就业机会,解决了他们养家与务工不能兼顾的问题,是一条企业降低成本、农户脱贫增收的双赢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