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19年06月13日

实现诗与远方完美组合

泸州文旅发展有了“路线图”

■本报记者 朱虹 罗森波

昨(12)日,泸州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大会召开,划出未来五年全市文化和旅游发展“路线图”。怎样加快建设文化强市旅游强市、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世界白酒文化旅游目的地?会上,不少区县和单位就诗与远方如何完美组合作了经验分享。

纳溪区:

围绕“六个一” 打好文旅牌

作为全省13个拥有4个以上4A级景区的县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全市首个“四川省旅游强区”,纳溪区旅游综合收入从2012年10.8亿元提升到2018年93亿元,年均增长43.2%,帮助近3万人脱贫奔康。促进文旅融合,纳溪区围绕“六个一”干:

丰富“一瓶酒”,品味“一杯茶”。用好用活全国唯一“中国白酒酒庄文化服务综合标准化示范区”“中国特早茶之乡”等优势,依托中国酒镇·酒庄、花田酒地等项目基础,启动总投资120亿元的世界茶酒小镇建设,着力打造集“花海、酒庄、清溪、茶城”为一体的世界茶酒文化旅游目的地。

铭记“一场仗”,弘扬“一种魂”。深挖护国讨袁决胜之战棉花坡战役的历史内涵、文化内涵,坚持将“护国之要,唯铁与血;精诚所至,金石为裂”的护国精神贯穿文旅融合示范发展始终。依托长江生态湿地新城,启动实施总投资100亿元的百年护国城建设。

汇聚“一股劲”,推进“一盘棋”。作为全省唯一被国家文旅部确定为文旅融合示范发展调研联系点的区县,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将文化旅游养生产业作为纳溪区委“3343”发展战略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全力推进。

古蔺县:

月月有主题 唱响“四季歌”

文旅融合,古蔺县这样“注重”:

注重全领域布局,推动旅游突破发展。确立“生态田园、红色古蔺、郎酒源地”总体定位,实施“一心引领、双核驱动、多点开花”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加快建设西部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

注重全产业融合,打造特色旅游名片。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引领作用,统筹开发生态文化、酱酒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特色资源,充分发挥“旅游+”功能,在工业、农业、文化等产业中融入旅游元素,聚力打造旅游产业链,加快形成现代文旅产业集群。

注重全要素招引,开发精品旅游景区。实施“三招三引”全要素旅游招商引资,按照“抓大放小”原则推进景区开发,即大景区开发由县上主导,小景点开发由乡镇主导,成功引进北京华顿、国开金融等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投资古蔺文旅开发。

注重全覆盖推介,提升文旅品牌效益。深入挖掘和包装推介古蔺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培育黄荆老林“英雄会”、双沙“菜花节”、大寨“踩山节”等16个旅游节事品牌,月月有主题,唱响旅游“四季歌”。

注重全方位带动,共享旅游扶贫成果。探索形成景区开发带动、乡村旅游带动、旅游线路带动、特色产品带动、节事活动带动“五带动”旅游扶贫模式,创新推行资产变资本、农民变股民、住房变店铺、上山变上班“四转变”旅游扶贫举措。

近3年,古蔺县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20%和28%。

泸州老窖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

老窖有看点 不怕巷子深

文旅融合,作为泸州老窖旅游区管理单位的泸州老窖旅游文化有限责任公司这样“抓”:

抓景区建设布局,亮出酒城名片。坚持文保原则,以国窖广场旅游区、小市区域、罗汉园区、酒业集中发展区为四大发展区域,通过科学合理的陆路及水上交通组织形成整体。以世界白酒文化公园及乾坤酒堡为核心项目,打造泸州的城市地标、文化地标、风景地标。

抓景区服务设施完善,提升景观风貌。以5A标准为要求,对基础设施、公共设施、游览设施等各类服务设施进行完善。同时,通过景观提升、建筑风貌整治、风景地标打造等手段,全面提升景区风貌。

抓酒旅融合发展,建立文旅产品体系。泸州老窖旅游区结合现代旅游需求,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多样演艺形式、文化旅游活动、文化创意开发、地方特色旅游品牌打造等措施丰富文化体验形式,重视现代技术及科技手段,丰富休闲、娱乐、研学、商业服务等功能的文化性及创新性。同时,对白酒文化及泸州地域文化进行解读、呈现、传承及转化,营造城市文化气质,让到旅游区旅游从一种景区游览行为转化为泸州城市美好生活的常态休闲行为。

目前,泸州老窖旅游区已是集参观游览、文化感知、科普研学、休闲娱乐等多重旅游功能于一体的旅游景区。

四川泸州泸酒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

推介泸州美 再造新市场

四川泸州泸酒国际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具有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资质的本土旅行社。

该公司自觉把泸州旅游产品推向市场:注重泸州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对外宣传营销,积极承接来泸旅游团队;不断对市内旅行线路进行优化组合,为游客提供更丰富的选择和更多元化的产品,结合本地旅游的一些特色节庆活动,大力推广与之相关的来泸旅游线路;积极分析来泸旅游的客源,从客源结构和旅行方式上找市场,分析季节市场特点,将泸州的不同季节美景与白酒文化、红色文化、长江文化、民族特色相结合,同时突出营销好淡季和团队高端客户,形成全季节、全时段的旅游市场。

该公司坚持“打造游客安全舒适的旅行体验”的理念,注重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受到众多游客好评。

江阳区:

实施“文旅+” 打造新格局

江阳区全面实施“文旅+”工程,深度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形成“一核四区三带六镇”的文旅产业发展新格局。

以城市为核心,挖掘泸州城市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围绕白塔商圈文旅服务区、佳乐世纪城特色文旅产业区、枇杷沟文旅服务区,打造泸州文旅的新名片。

以文化为灵魂,深度开发江阳人文资源,建设“三长记忆”文旅服务区、张坝艺术区、万诚·巷子里特色文创区、两江美食文化区,打造集休闲观光、文化展示、民俗体验、美食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新亮点。

以资源为基础,整合江阳文旅资源,开发以通滩、弥陀为核心的沿江文化旅游自然资源带,以董允坝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文化旅游休闲带,以丹林、石寨为核心的“乐享江阳·花果田园”乡村旅游休闲带,打造集旅游观光、健身演艺、公共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出行新去处。

以特色为亮点,提升江阳传统文化,建设董允坝·中国伞乡特色小镇、通滩温泉度假小镇、沙湾古镇、方山文旅特色小镇、邻玉·中国白酒小镇、黄舣“寨水一方”农旅小镇等文旅特色项目,打造江阳地域特色文化新元素。

龙马潭区:

突出差异化 增强竞争力

龙马潭区突出重点、注重特色,差异化发展文旅产业,着力打造城市休闲目的地。

打造特色品牌:以做好酒类文化遗产“泸州老窖窖池群”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及蒋兆和故居陈列馆建设为契机,着力打造以酒坊街巷为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以加快推进“洞窝水电站”国家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和本体保护为抓手,规划建设龙马十八湾生态旅游项目,加快推进税西恒水电博物馆建设,提档升级洞窝风景区。以筹办乡村旅游文化节为契机,广泛开展环湖马拉松赛、文化趣味活动、生态鱼烹饪技能大赛等主题活动,不断提升“十里渔湾”影响力。

深化农旅融合:加快建设以胡市休闲康养、金龙生态采摘为特色的濑溪河生态旅游长廊,以中国(泸州)柑橘文化博览园、天一秘境、十里渔湾等观光农业示范园为主的空港农业观光旅游示范带,以走马慈竹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四季花海、桐兴院子为主的沿江生态绿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带,全域旅游环线基本形成。

突出招大引强:结合川江文化、文创产业等,引进大项目,提升泸州文化旅游品味,完善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泸州市文旅产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泸县:

依托龙文化 实现新腾飞

泸县活化资源、深度融合,擦亮品牌提升发展质量。

以“逛龙城、住龙宅、赏龙舞、观龙戏、品龙宴”,打造全国知名龙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为目标,推动文化资源向文旅资本有效转变。

依托中国东方文化研究会成立龙文化研究院,深入研究泸县龙文化根源起源,形成《南宋川南墓葬石刻艺术》等多部学术专著。广泛收集、整理龙文化传说故事,出版《龙文化故事集》,丰富泸县龙文化内涵。依托县政协文史研究力量,编印“千年泸县·宋韵龙城”文史丛书18辑。召开全国性龙文化研讨峰会,聚集近200位专家学者,为泸县龙文化保护利用、文旅融合聚智聚力。以龙桥、龙舞、宋代石刻等文化资源为素材,推出国家级非遗雨坛彩龙、舞台剧《龙城宋韵》、城市形象歌曲《彩龙舞东方》等文艺精品,为发展旅游演艺奠定扎实基础。

培育文创产业,开发以宋代石刻为素材的文创产品10余件,设计16个宋代石刻萌表情在微信上线,依托宋代武士、侍女石刻展现的宋代服饰文化元素设计了数套宋制汉服,泸县宋代石刻博物馆文创商城正式上线,有力推动文旅融合多元化、服务多样化。

合江县:

规划提前行 发展可持续

合江县精心谋篇布局,激发文旅市场新动能。

在战略上作全盘谋划。以“全域旅游、生态合江”为工作目标,提出“一主三副多点,五区协同”的发展格局,划分了以度假旅游为核心的东部生态旅游发展区,以康养旅游为引领的南部生态康养发展区,以构建赤水河谷文化旅游长廊为目标的赤水河生态文化发展区。

在规划中促文旅融合。规划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红色旅游和休闲旅游线路,将龙挂山景区与法王寺文物保护展陈规划相衔接,将尧坝、福宝景区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相衔接,将红色旅游与石顶山游击队起义旧址、“还我河山”摩崖石刻等革命文物保护规划相衔接,让文化资源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资源。

在项目中求经济实效。合江县文旅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其中尧坝驿自2018年9月开街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11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福宝景区成功引进四川省能投集团投资200亿元,金龙湖景区成功引进郑州浩创集团投资34.5亿元,有效带动周边乡镇经济发展。

叙永县:

立足“旅游+” 做出边城味

叙永县构建文旅融合产业体系,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竭力以融合创新助推文旅高质量发展。

推进“旅游+特色小镇”。打造分水罗汉林特色小镇等南部避暑养生特色小镇旅游集群、江门桃花坞等北部生态旅游小镇集群,建设北部百里翠竹长廊景观带。

推进“旅游+县城提质”。将旅游功能提升融入“宜居边城”工作部署,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示范街区,提升春秋祠、“永宁八景”等历史文化标志性景观。

推进“旅游+乡村振兴”。发挥自然生态资源、传统古村落、民俗风情等优势,打造西溪、海涯等乡村旅游景区;依托四大农业产业园,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打造一批集种养体验、观光采摘、运动休闲于一体的农旅融合主题游。

推进“旅游+精品文化”。利用红色优势,加快推进鸡鸣三省石厢子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文化,打造“踩山节”“火把节”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节点;用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名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底蕴,打造文化旅游景区。

推进“旅游+特色美食”。推出一批叙永美食“名店名品”,做精叙永美食产品,构建叙永本土特色菜品牌,打造一批地方特色名菜名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