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009 中共泸州市委机关报泸州日报社出版






2019年01月23日

真情实意 真帮实扶 真抓实干

我市五大“自选动作”助力藏区全面发展

■本报记者 周雪梅

实习记者 曾念 实习生 刘钰汶

2018年,我市将援藏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在高质量完成年度帮扶任务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精准对接甘孜州乡城、稻城两个受援县需求,在产业发展、人才培育、民生保障等方面,实施了一批自选帮扶项目,取得了明显成效。

公式高原青稞变身“泸州酿”

针对藏区青稞“粗放型”种植产量低、青稞酿酒“小作坊化”品质低、品种单一市场化程度低的现状,泸州老窖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团队成功推出浓香型青稞酒。随后,康定市洞波酒业有限公司在泸州建设的清香型青稞酒生产基地顺利投产,去年,收购藏区青稞原料30万公斤,生产青稞酒40余吨,实现销售额650万元,为提升高原青稞附加值、促进藏区传统产业提档升级闯出了一条新路。

公式以购助扶搭建“爱心桥”

在“千企帮千村”活动中,泸州探索出“以购助扶”帮扶模式。引入泸州龙头企业注册成立生产经营管理平台公司,投入1.76亿元打造“遇见香巴拉”田园综合体,泸州爱心企业将定向认购资金作为生产资金注入,每年初开出农特产品认购清单,公司牵手贫困村专合社组织贫困户开展种养生产,以高于市场价回收农特产品,实现了认购订单化、生产组织化、产品标准化、销售市场化、帮扶精准化的多重效益。

截至目前,53家泸州帮扶企业已落实第一批定向认购资金470万元,一批藏绵羊、藏香鸡、高原土豆条粉、核桃、苹果源源不断输送到泸州,有效促进了藏区贫困群众脱贫增收。

公式教育医疗下沉“补短板”

针对受援县乡镇中心校“初升高”缺乏竞争力、教学管理人才较为缺乏,乡镇卫生院管理水平较低、分级诊疗较难等实际情况,我市及时研究制定教育和健康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紧盯乡镇中心校、卫生院教学医疗业务和综合管理能力“两个提升”,由市教育局、市卫计委选派出52名业务能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的教师和医生,全覆盖下沉到两县26个乡镇卫生院、26所中心校挂任副职,以“六个明显”为目标,“传帮带”乡镇教师、医护人才106名,有效推动学校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明显提升、学生合格率明显提升,卫生院管理水平明显规范、医护人才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落实分级诊疗病患人数明显增加。

公式精准培训助推“零突破”

经过深入调研,针对乡城县、稻城县部分医院存在无力“以医养医”、医护人员业务能力不足等问题,我市提前安排增量资金200万元,启动了为期4年的医疗技术人才资格考试考前培训工程,对获得护理人才资格证、执业医师资格的人员,分别给予5000元、20000元奖励。市卫计委牵头组织西南医科大学、市人民医院专家教授组成教学团队,编写专业教材,到两县举办专题培训班进行辅导。2017年,乡城县通过医疗技术人才资格考试人数7名、通过率7%,2018年通过21名、通过率28%;稻城县2017年通过20名、通过率19%,2018年通过24名、通过率22%,均实现了“零突破”。

公式线路改造筑牢“防火墙”

乡城县和稻城县农牧民藏房多为木质结构,2015年以来共发生农村藏房火灾事故24起,其中因用电线路短路失火20起,24户群众因火灾致贫、返贫。安全用电成为农牧民的急需急盼。

我市提前调配增量援助资金1606万元,实施藏房用电线路全覆盖改造工程,按照统一防火标准、统一合格产品、统一组织实施、统一验收“四统一”要求,对完成线路改造的农户给予贫困户2000元、非贫困户1600元补助。截至2018年年底,完成改造8455户,占报名总户数的98%,让两县农牧民用上了“放心电”,有力推动了“以电代柴”政策的实施,受到藏区群众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