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人老了去哪里?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入住专业的养老机构?每个人的境遇不同,想法不同,最终的选择也有所不同。到2020年,泸州市90%的老年人将通过自我照料和社会化服务实现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通过社区组织提供的各种专业化服务实现社区照料养老,3%的老年人通过入住养老机构实现集中养老。
不管是何种养老方式,最终的目标是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乐。不仅有适合自己的地方去,还将会得到更多的人文关怀。泸州,将如何探索?◎ 川江都市报记者 周丽
今后,我们该如何养老系列报道之
泸州养老调查6
抱团养老
泸州人的花样真不少
◎ 川江都市报记者 陈新语
“老了,不想给孩子增加负担,而且孩子也陪不了我什么,像这样一大群同龄人在一起就很好。”这是在贵州购买了一套旅游地产的老朱的想法。
因为现实因素的影响,现在许多子女迫于无奈,无法陪伴在老人身边。在这样的前提下,抱团养老成了老年人的“新时尚”。所谓抱团养老,是一种互助式养老模式,它是一群老年人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互相照顾、彼此慰藉、共享资源的生活方式。
搭伴养老 / 老年生活不再孤独
老朱现年63岁,家住江阳区百竹园小区,退休后,他白天出门散步,顺便买好菜,回家后老伴做饭,他便看看新闻、拉拉二胡,生活也算清闲,。“人老了,总希望家里能热闹点,有人能说说话。”老朱的情况与大多数家庭一样,孩子忙着上班,一个周也不见得能来看老两口一次。
前些年,贵州某休闲度假区在泸州城区做推广,听朋友介绍后,老两口便约上朋友一起坐车实地考察。考察后,虽然实地情况确实不错,环境、配套也没话说,但并没有让老两口有特别想买的冲动,直到与老朱关系很好的两家朋友也决定要买房后,这才让老两口下定决心买房。“其实就是图个热闹,朋友些一起总比每天就我们两个干瞪眼好。”老朱说。现在,每到夏天天气特别炎热时,老两口便会约上朋友一起到贵州避暑,偶尔外孙也会趁暑假一起与老两口住上一段时间。
2014年,58岁的雷大姐与老伴做了一个重要决定——在海南清水湾购买一套房产。让她们做出这样重要决定的原因与老朱一样,也是因为家里孤单,朋友们抱团在此生活。
算上今年的春节,这已经是雷大姐老两口第四年没在泸州过年了。她说,虽然没在家过年,但一群朋友一起过年,也算有过年的味道,“而且泸州天气冷,这边空气、天气都很好,还有朋友们陪着,也不会孤单”。
雷大姐每天的生活其实很简单,上午买菜做饭,下午约上朋友聊聊天、打打小麻将,晚饭基本都是大家一起吃。在哪家吃就看下午谁赢得最多,“算下来在我家吃的次数要多点,但是全部算一下,好像还亏了”。雷大姐笑着说到。
说起过年,雷大姐说这两年的海南不像前几年,现在到海南过年的人越来越多,家里过年也时常会来一些朋友。“还好地方不算小,朋友来了也可以打地铺。”雷大姐说,人老了,累了大半辈子,现在能做到的就是在不给孩子增加负担的情况下多享受余生,这样人生才算没有遗憾。
吹拉弹唱 / 爱好让我们聚在一起
两年前,刘荣芳加入了泸州炫彩梨园京剧队,对她来说,京剧还比较陌生。“加入京剧队,一是因为团长觉得我声音不错,邀请我参加;二是有好几个朋友也在队里。”
“大家在一起不仅仅是参加文艺表演,还有聚餐甚至旅游,反正各种活动安排得满满当当。”刘荣芳说,队里不仅唱京剧,从唱歌到走秀再到跳舞,什么表演他们都学、都去演。此外,队员们来自泸州的各个地方,美食家也非常多,队员们经常会烧自己的拿手菜,拿到队里和大家一起去聚餐。
刘荣芳告诉记者,老人们通过爱好聚在了一起,大家也就成了无话不说的朋友。聚餐、旅行,大家一起度过精彩的退休时光。
探索一 全力推进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改革
71岁的周先生,从乡下到泸州城区随女儿生活11年了。虽然周先生的户籍仍在乡下,但最近两三年,他都会接到女儿所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打来的电话:带上您的身份证,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免费体检。
周先生说,B超、抽血、心电图等检查都能免费做。体检报告出来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会给周先生打电话,详细介绍体检结果,将过去的检查进行对比。“我的血糖有上升趋势、心脏功能也不如以前,社区的医生会耐心地讲解,建议到大医院进一步检查,定期随访。”周先生称,这样的服务,一年比一年做得好,基本的健康有了保障。
对于老年人的照顾服务,泸州市不断改革,包括免费乘坐公交车、慢性病管理等,逐步改善。泸州市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科科长杨宗才告诉记者,泸州全力推进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改革,2018年出台《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19个项目改革任务落地生效。其中包括,80周岁及以上的高龄津贴统一发放;农村400元/月,城镇500元/月,机构供养650元/月困难老人救助金;为困难老年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建立起377个日间照料中心;改造适老化床位2047张,建成303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全市已经建成133个老年大学等。
据泸州市卫生健康委有关人士介绍,泸州市6家医院兴办了养老院,27家医疗机构开通了省内异地住院联网结算,20家医疗机构开通了跨省异地住院联网结算,26家医疗机构开通了省内门诊联网结算,4家医疗机构开通了省内联网结算,34家定点零售药店开通了省内异地个人账户购药刷卡结算,实现了符合规定的跨省异地安置老年人住院费用直接结算。
为老人提供便利,比如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城市公交;符合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扶助条件的老年人全部纳入扶助范围;为65岁及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体检等。
“这些改革,已经全部到位,让老年人得到实惠。”杨宗才说。
探索二 “医养结合” 为居家养老提供支撑
以前,市民张先生每周星期天上午,都去离家三公里外的养老院陪母亲说说话。张先生的工作忙,兄弟姐妹在外地工作,母亲不愿意给张先生增加负担,主动去养老院。
张先生的母亲身体每况愈下。一天晚上,张先生突然接到养老院的电话:“你母亲身体不好,我们养老院的医疗条件有限,需要立即送大医院。”张先生立即将母亲送到医院,经检查为高血压引起的脑溢血,幸亏抢救及时。
母亲患病后,张先生决定将母亲接回家,请保姆照顾,主动为母亲签约家庭医生。“我母亲这样的情况,长期住在医院不现实,而且费用也高。养老院的医疗技术也有限,老人在家生活,如果医疗上、护理上能得到更好的服务,我们也少了后顾之忧。”
张先生的愿望,也是不少居家养老家庭的心愿。在泸州,居家养老仍然占有很大的比例。“医养结合”,是让老人们安心居家养老的一个重要前提。然而,泸州的医养结合质量不高。
截至去年底,全市医疗机构设置养老机构不足5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只有32家(仅占养老机构数的15.68%)。老年病、临终关怀等相关专科医院设置还很欠缺。大部分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没有与医疗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不能充分满足老年人实际需要。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开设老年病科比例只有45.6%,65岁以上老年人中医药健康管理率只有73%。在开展老年疾病预防、早期诊断、护理康复和家庭照料以及接续性医疗服务上存在较大不足。养老服务机构提供医疗、康复等服务单一、质量不高。据测算,取得资格认定的养老护理员与需要治疗或照护的老年人比为1:23,老年医疗护理服务满意度较低。全市护理型床位4222张,仅占全市养老床位数的12.8 %,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日前,市政府出台《泸州市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发展规划(2019-2025年)》,大力推动医养结合,加快发展医养结合产业已成为泸州市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将支持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兴办各类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专业医养结合品牌企业、养老机构、医疗机构、保险机构等开展医养结合服务。
将引导一批二级及以下医院转型为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等接续性医疗机构或发展成为收治高龄、重病、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开设老年病科、老年门诊,增设老年医疗护理床位,开展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
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办或内设不同类型、级别的医疗机构,配备医疗、康复、护理等专业设备,其中内设诊所、卫生所(室)、医务室、护理站的实行医疗机构执业备案登记。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在技术准入、专业技术培训和推荐评优、多点执业等方面,与其他医疗机构同等对待。符合条件的,可纳入全市分级诊疗体系,作为医院收治老年人的后期康复护理场所,按规定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协议管理范围。
进一步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和疾病康复中的作用,提高中医药健康养老的活力和可及性。中医医疗资源进入养老机构、社区和居民家庭,为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巡诊、健康管理、保健咨询、预约诊疗、急诊急救、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推广针灸、推拿、中医康复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动优质中医药资源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推广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中医传统运动项目。
探索三
提供在线健康管理服务
本报曾对泸州老人“愿意以怎样的方式养老”进行随机调查,多数老人想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的问题在于,如何进一步改善老人的生活模式,让居家养老信息服务实现智能化、服务化?记者梳理发现,这也纳入了最近出台的医养结合养老规划中。也就是说,在未来,卫生间扶手、防滑护垫、助浴凳……这些养老机构里的设施,泸州市有了开发的打算,以后可能会步入寻常老人的家庭,改善老年人生活的模式,提升其晚年生活品质。
在医养结合的规划中,泸州市明确提出,开发安全有效的食品药品、医疗康复、日常照护、文化娱乐等老年人用品器具和服务产品,重点推进骨科、口腔科、康复科等医疗服务与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有效衔接。同时,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可穿戴移动医疗设备和老年人健康辅助器具智能化产品,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健康管理服务。
同时,泸州市将围绕失能、失智、空巢老年人数据库建设,建立呼叫服务系统和应急救援服务机制,及时提供线上和线下服务。到2020年,全面建成全市养老服务系统,打通养老服务信息共享渠道,推进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与户籍、医疗、社会保障等信息资料对接,养老服务信息乡镇(街道)全覆盖。
探索四 试点“安宁疗护”临终关怀
前段时间,市民范女士为外婆的事情操了不少心。范女士的外婆80多岁了,因为突发心梗到市内三甲医院住院。治疗一段时间后,三甲医院的医生建议他们出院。因为,以范女士外婆的情况,符合出院要求,继续在医院治疗,效果不太好。
范女士说,外婆出院的时候确诊老年痴呆、脑梗、骨折,还伴有抑郁症和焦虑症,情况并不太好,就像随时都要去了一样。“三甲医院要我们出院,我们全家的唯一想法,是为老人找有临终关怀科室的医院。去几家医院了解了下,都没找到。”范女士说,几家大型的医院告诉她,住院没啥意义,实在要住院,建议转到下级的社区医院去,有的尝试性开展了临终关怀服务。
范女士看了几家社区医院,条件较差,临终关怀开展比较少。最终,范女士将外婆送到了龙马潭区的一家养老机构,单独请了保姆照顾。“外婆现在的情况比较稳定。我是独生子女,还有外公、父母等老人要照顾,希望以后的养老越来越好,有临终关怀的机构越来越多。”范女士说。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有的老人需要长期护理,成为家庭的负担。如何解决?泸州市正在探索建立多层次长期照护保障体系。探索建立从居家、社区到专业机构等较为健全的专业照护服务体系。落实将符合条件的偏瘫肢体综合训练、认知知觉功能康复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评定等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范围的政策,为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治疗性康复提供相应保障。泸州市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承接医疗机构内需长期照护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逐步解决医疗机构老年患者“压床”问题。
不仅如此,范女士希望在泸州能找到条件好的临终关怀机构的愿望,也有望得到逐步实现。泸州市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科科长杨宗才告诉记者,泸州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通过合作共建、对口支援等形式强化合作,组建内涵丰富的医疗养老联合体。医疗机构做好医、康、护、养及临终关怀等一体化的健康与养老服务。
同时,泸州市今年起试点“安宁疗护”,也就是临终关怀。目前,川蓝康复医院在尝试,将整合泸州的医疗、养老资源,通过医疗联合体等方式,将其进行探索和推广。
安宁疗护旨在提高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针对晚期肿瘤患者,做好其身、心等层面的综合照顾,减轻或缓解患者疼痛和其他不适症状,帮助患者尽可能地积极生活,正确认识和对待死亡。一方面节约老人的医疗费用,另一方面也让老人有尊严地离开。
杨宗才称,泸州的安宁疗护模式先试点,争取一个区县有一个试点的团队,基层医院、养老机构等多方面联合和资源整合,通过有效的试点后,再推广覆盖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