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鑫明
小河街与小市一水之隔,仅凭渡船往返。于是,有泸州过河——小市(事)之说。几个渡口的客运相通,小河街与小市的商务、政务活动更加频繁,时有“不看小河街中花,但要长饮小市酒”“小市楼头三碗后,过渡游街有余香。”有人说,小市的酒运到小河街,进了会津门三更醉卧,余香悠长……
余甘渡至枇杷沟,小河揽载到枇杷沟起坡,沿城墙入西门菜市,这是一条多少年来的走道,也是小商小贩的运货便道。据《泸州地名史话》一书记载,清代因城墙下野生枇杷树林立,山水从忠山发源而下,由沟头流入沱江,此沟得名“枇杷沟”;之后,又因沿城墙边下有一小路至河边,成为揽载船老龄化由小路进西门;再后来,地方上筹款将小路铺设成青石板街,从西门至枇杷沟桥,全长350米,一面是古城垣,高约十余米,由条石砌成。经考证,这一段城墙是明代时期所建,距今已有500多年。风霜雨雪的侵蚀,墙石已出现风化,石缝中长出构树,枝繁叶茂,遮住了半边街。
城市是有生命的,有的城市的历史,仅存于空洞的文字记载中,而有的却活生生地遗存至今——这就是城中的老街旧巷。
冯骥才先生在《抢救老街》中说,城市的街巷宛如一株大树的根须,城市愈大,其根愈愈茂,根须中那几根最长的,便是这座城市的老街,它与城市的历史一样漫长而悠远,它深深地扎在城市厚厚的历史文化土壤里,也深深地扎在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心里。街上的风雨、旧巷中的故事、人的经历、世间的苦乐悲欢,它也是无言的见证者。
泸州城北的老街旧巷,据《四川省地名录丛121卷》记载,大大小小有街巷院65条,其中在城垣上头的有6条之多:会津门城垣街,长约480米;大北城垣街,长约200米;小北城垣街,长约200米;三圣城垣,长约200米;仁和城垣,长约180米;得胜街城垣,长约150米(敞口厅城垣85米)。《泸县民国志》舆地志中记载,在城垣上设街,是因城墙与城市连在一起,人们先后利用城堞、城门、城楼、门洞、女墙而设置店铺、住所,后来就在城垣上做起生意来。
会津城垣位于长沱两江会津处,紧靠城墙而立,南北长480米,宽1.7米,入口和出口处石梯而上,女墙为青砖包砌,为明清时重修的城垣,也是目前城北较长的一条老街。仁和城垣从东门口重庆轮船公司右侧进入,至和巷子,长约180米,街面向大江,女儿墙下是大河街,大河街后是头道巷子、二道巷子、滨江路。这段城坦上多是住家户,门牌起止55号。三圣城垣是孝义路至大北街,长约200米,因城垣上有“三圣祠”而名,今药材公司仓库,三圣祠内古建筑保存较为完好,挑梁、画栋、窗棂、木雕、穿逗结构的大殿正堂,折射其祠堂当年的辉煌。莲花池至皂角巷叫得胜街,因有“得胜门”故名,而街面临忠山方向,则是一段长约150多米的城垣,城墙高约10余米,女墙为青砖包砌,下面是条石,再下层是风化的墙基石。城垣上有一株大黄桷树,盘根错节,把城垣青砖、条石、墙基石包住,其根沧桑凸现于女墙之上,树枝如伞,叶茂遮去了十余米的古城垣,大树枝一大半吊在广场汽车站的安检车道之上,成为一别致景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