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32 川江都市报社主办川江都市报社出版新闻热线:3190929






2019年10月23日

不住村里,他却时刻心系村里

江阳区石寨镇久桥村村民刘作彬积极捐资,支持家乡建设、支援困难乡亲

◎ 川江都市报记者 陈新语

日前,2019年第四季度“泸州好人”正在开展网络投票。在这些“好人”中,江阳区石寨镇久桥村七组村民刘作彬显得较为特别。他虽然常年在外打工,但一直心系家乡发展、心系家乡困难群众。1998年,他捐资2万元用于修建久桥村村级公路;2015年,捐款4万元用于修建久桥小学教学楼;2000年至今,还坚持每年底拿出1万元慰问困难群众……

捐资修路 造福乡邻

“过去久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靠务农为生,但交通相当不便,可以说根本就没有路。”这是刘作彬记忆中的家乡。

1980年,刘作彬外出打工,经过多年艰苦打拼,渐渐富裕起来。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生活条件的改善就忘记父老乡亲,不仅依旧粗茶淡饭、生活简朴,还积极思考该如何帮助家乡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上世纪90年代的久桥村,道路坑坑洼洼,尤其是遇到下雨天,积水严重、非常湿滑,给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村里人不愿出去,村外人不愿进来,严重制约了久桥村的发展。凭借多年外出打工的经验,刘作彬深知改善村民的出行条件是多么重要。

1998年,久桥村开始修建村级公路,刘作彬人在外地,听说消息后千里迢迢赶回家乡。“路必须修,这是方便大家的大事。”他说。

修路是好事,但村里的情况也很具体,很多村民都在为集资犯愁。刘作彬多次与村干部商讨修路事宜,并不厌其烦地找村民做思想工作、协调土地,还自发出资2万元。经过多方努力,村里的路修好了,出行方便了。当初部分反对的村民,现在都非常感激刘作彬和村干部们的坚持。

2017年9月,久桥村7组天桥有发生倒塌的趋势。为了排除这一隐患,刘作彬斥资5000余元,找挖机、找工人,对天桥进行拆除并重建。乡亲们感激地说:“娃娃们读书经过,家长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

“条件好了,不能忘本”

只要遇到社会公益事业,尤其是跟学生有关,刘作彬都积极参与并大力支持。他常说:“我们那一代人就是吃亏在没有文化上,现在条件好了,不能让娃娃们再和我们吃一样的亏。”

2015年,久桥小学欲进行重新装修,改善办学条件,刘作彬立即拿出4万元。如今,家长们看到新建的教学楼,都会由衷地感谢说:“刘老板是一个大善人,他一直关注家乡建设,关心下一代。”

不仅如此,每年底,刘作彬还坚持将1万元善款交到村委会办公室,让村干部根据村里的实际情况,再将这笔钱发放给有困难的村民。

刘作彬是村委会办公室的常客,虽然现在他的家不在村里,但每次回到家乡,他都会来这里坐坐。因为工作的原因,刘作彬跑遍了大半个中国,每每出去谈生意,他总会留心各地的农村建设,并将看到的好方法记在心里,再告诉给村干部。

“我现在条件好些了,但不能忘本,想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能让家乡群众一起脱贫致富。”刘作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