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是第28个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2日,2019“世界精神卫生日”宣传活动,在泸州市实验小学城西学校举行。在随后开展的现场心理咨询活动中,8名心理咨询师为家长们提供个体心理咨询服务,近百名家长排队进行咨询。(《川江都市报》2019年10月15日05版报道)
首先,我们需要改变一个错误观念,有不少人认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一些未成年人心理上有疾病,这算得上是对心理健康咨询最大的误区。开展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最根本目的,是提高未成年人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次才是针对极个别未成年人的心理异常现象,进行防治和矫正。
经过笔者的初步了解,目前有几类值得关注的未成年人,比如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比如留守儿童和隔代抚养的未成年人,比如与父母关系恶化的未成年人,还有家庭教育方法不当的未成年人等等。
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做好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家庭应该承担第一责任。如今的父母,应该要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责任,从更加科学的角度去认识子女、了解子女、尊重子女,时常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出现问题必须及时找根源。所以,在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上,咱们的父母还需要大量的“补课”,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学识。
当然,在学校的层面上抓心理健康,也是一个重要环节。学校是未成年人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等,如果处理不当,势必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咱们以往的学校教育,对学生精神方面的培养主要强调的是德育,而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却很少实质性地开展。所以,在现行的教育体制内,如何优化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是很有必要的。
除了学校和家庭,社会环境自然也是影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如今社会高速发展,已经进入一个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的生活环境不再封闭,接触信息的渠道不可同日而语,各种社会现象都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塑造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净化网络、出版、娱乐、传播空间的环境,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氛围。
值得引起重视的是,在一些偏远乡村,由于师资力量薄弱,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很难发挥作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基本无从谈起,特别是对于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容易被忽视,这就更进一步地要求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撒开的“大网”,还要拉长、拉宽,把有限的各种资源用在刀刃上。
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值得每一个人去关注,家长、老师、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该学会聆听,学会平等沟通,只要我们的表达更温暖一些,笑容更多一些,他们感受到的是温暖,更多的未成年人会告别“心灵阴霾”,奔向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