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民政部的数据显示,结婚率出现了明显的地域差距。从各省市自治区来看,经济越发达地区结婚率越低。比如,2018年上海、浙江结婚率是全国倒数前两名,分别只有4.4‰、5.9‰,广东、北京、天津等地结婚率也偏低。
从2016年起,泸州市每年结婚人数逐渐减少。据民政部门统计,2016年,泸州市结婚新人37921对;2017年,结婚新人33844对;2018年,结婚新人31514对。
◎ 川江都市报记者 彭方均
记者调查
25位未婚受访者 仅有一位是不婚主义者
近日,记者在泸州城区范围内对25位未婚人士进行了问卷调查。
女性受访者19位
男性受访者6位
20-30岁的受访者12人 30-40岁的受访者12人 40岁以上的受访者有1人
考虑到原生家庭可能对子女婚姻观的影响,
问题设置了“你来自城市还是农村”
11位受访者来自城市
10位受访者来自农村
4位受访者来自城乡结合部
在25位接受问卷调查的未婚受访者中
1位
是不婚主义者
17位
明确表示自己不是不婚主义者
7位
不知道自己是否是不婚主义者
“如何看待不婚主义”这个问题
自己开心就好
17位
4位
自己身边没有不婚主义人士
3位
不婚可能会让自己的生活不完整
1位
自己拒绝不婚主义
在对不婚主义者的建议中,不少受访者表示,尊重他们个人的选择,希望他们对未来有自己的规划,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不要委屈自己;也有受访者建议,不婚主义者能跟随世俗,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另一半。
单身不婚,和原生家庭有关系吗? 专家:父母的婚姻关系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小A今年44岁,13岁那年跟着父母从湖北来到泸州。父母都是西北一所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毕业后一直从事科研工作。小A自己也是名牌大学毕业,目前在一所中学任教。
小A告诉记者,她的父亲一辈子钻研学问,在工作上也算小有成绩,但对家庭几乎不管,她们姐妹俩都是母亲一手带大的。父亲的生活能力特别差,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是母亲操心。
“我爸妈原本是一个大学毕业的,因为我爸不管家,什么都要我妈管,所以我妈在工作上的成绩远远不如我爸。我一直觉得,我妈是被我们两姐妹和我爸拖累了。”小A说,前几年,母亲查出患乳腺癌,父亲在这个时候显得更加无能,一点生活能力都没有。
小A现在收入不错,除了工作外,主要的任务是照顾母亲和父亲。按她的话说,她想吃想穿想出国旅游都可以,为什么要结婚?万一找一个像父亲一样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的人怎么办?那母亲不就是自己的未来?
近几年,随着众多家庭伦理电视剧的播出,有一个词频繁出现在我们眼前——原生家庭。
据西南医科大学精神科首席专家刘可智介绍,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婚恋关系和态度是有影响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包括他成年以后,父母的一些行为,尤其是家庭中父母的婚姻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直接的,也是深刻的。父母拥有什么样的婚姻,将来孩子就会对这个模式有根深蒂固的理解。尤其是那些夫妻关系不和睦的,对孩子来说影响更为明显,可能会让孩子对家庭、对婚姻产生恐惧心理,甚至会造成他(她)不愿意成家,不愿意有小孩。
刘可智认为,这一类人如果自身感觉挺好,没有结婚需求,或者说他(她)认为结婚后会给他(她)造成更大的压力,因此选择不婚,这是他(她)的婚恋态度,社会和其他人可以给予更多理解。如果他们有求助,我们也可以提供心理方面的帮助。
单身不婚,是因为“没有碰到合适的人”吗?
专家:婚姻是一生中很重要的事,不能随便凑合
小B是土生土长的泸州人,父母都是文化人,从小受文化熏陶,是家族里出名的“才女”,考上四川的一所重点大学,一路读到博士。此前在一事业单位工作,年纪轻轻就是科室负责人。
小B有让人羡慕的容貌、学识、工作和家庭,却一直没有结婚。“我不是不想结婚,只是没有碰到合适的人。”小B今年35岁,此前相亲无数,却一直没有碰到“合适”的人。她的这个“合适”,让父母很发愁,不知道什么才是女儿眼中认为的“合适”。
前阵子因为工作原因,小B辞去了事业单位的工作,跳槽去了一所学校当老师。她说,天天和学生们在一起,感觉很充实。
在分析小B的案例时,刘可智提到了“匹配”这个词。他分析,像小B这样的高学历者,要在泸州这样的三四线城市找到与之般配的男性的确比较少。除了专业知识外,可能还需要对方有广泛的知识面才能与之匹配。像小B这样的个例,她不是不想结婚,的确是没有遇到合适的对象。婚姻是人生中的大事,不能随便凑合。
刘可智建议,像小B这样的一类人可以把眼界放得更宽一些,不要局限于周边的人,可以跳出一个城市去寻找伴侣。眼界放宽了,选择面也更广。
单身不婚,是为了减少杂事和其他纠纷吗?
专家:老人的精神需求对寿命有很大的影响
对70岁的老D来说,他是想领证结婚的,但子女们不同意,他只能在经济上补偿和自己同居的“老伴”。
7年前,老D的老伴去世了,因为需要人照顾,儿女给老D请了保姆。保姆50岁左右,经过几年的照顾,老D觉得保姆人不错,对他照顾也比较上心,萌发了和保姆再婚的念头。
老D告诉记者,他并不是非要领结婚证,是觉得应该给女方一个保障,让她能安心照顾自己。可老D的儿女并不同意父亲再婚,他们的理由是:你需要人照顾可以请保姆,需要钱子女可以给,但不能从法律上让她成为你的妻子,否则以后会涉及房产、赡养的后续问题。
为了让保姆安心照顾自己,现在老D把每个月的工资都交给保姆管理。此外,老D的儿女还每月支付保姆费用,保姆的儿女也经常来老D家吃住。
刘可智认为,老D的情况是具有代表性的,老人晚年的婚姻问题应该引起子女的重视。因为父母需要子女关心的不仅是身体健康、物质需求,更需要关心他(她)的心理健康和精神需求。
刘可智说,他们曾研究发现,老年人丧偶后如果不能从悲痛中走出来,或者不能很快去发展一些其他的社会关系,这对老人后期的心理健康和寿命是有很大影响的。当然不一定非要去找个老伴,还包括其他的娱乐和人际关系,当然也包括发展出一段新的婚姻关系。
对于这样的老人再婚群体,刘可智建议,作为子女要进行观念的转变,不要只顾自己的面子或者一些社会舆论,要从老人的心理健康和寿命角度考虑,给予引导、支持和鼓励,最好不要去反对和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