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滔滔赤水泛红波,浪卷烟飞拍岸歌。”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叙永县赤水镇石门村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条条大路四通八达,座座民居错落有致;而到了夜晚,山岭间的璀璨灯火,宛如一条波光闪亮的银河,令人迷醉。
然而这,并非它原本的样子。曾经,一顶贫困村的帽子让这里所有的风景黯然失色。直到叙永县交通运输局的到来,才让石门村成为安居乐业之地,美丽风景在这里焕发出活力。◎ 川江都市报记者 陈猛/文 曹卫兵/图
修一条“康庄大道”
以往的石门村,村民们分散居住赤水河谷的山坡上。这里属于乌蒙山余脉,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村民几乎与外界隔离,哪怕去镇上赶集,都要走上好几个小时。路,是大家存在多年的心病:何年何月,家门口才能有一条公路……这个期望终于在全国打响脱贫攻坚战役时,得到了回应。
2015年,叙永县交通运输局担起石门村脱贫攻坚的重担。局领导班子立即做出安排部署:抽调7名工作人员分别派驻3个村,每村派一名干部负责,28名干部职工到户开展结对帮扶,其中石门村作为帮扶重点村。雪山关道班班长刘国举任石门村第一书记,与另外两名职工一起,成立石门村帮扶小组。
环境脏乱差、产业底子薄、干群士气低迷……一摸底,帮扶小组就发现了一堆亟待解决的问题。复杂纷乱中,他们很快确定了工作的首要目标:修路。
接到帮扶小组的报告,叙永县交通运输局党委班子当即认可,多方奔走筹措修路资金;村民们听说要修路,也纷纷出工出力。于是,石门村开天辟地第一次,动手在高山峡谷中修建公路。一时间,放炮的轰隆声、大锤钢钎的叮当声、推土机的轰鸣声,回荡赤水河岸,奏响奋斗的乐章。
2014年修建5公里,2015年修建5.4公里、2016年修建5.2公里、2018年修建4.6公里……20多公里长、4.5米宽的一条村级水泥路“走村串户”,串联起一个个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沿着这条路,生猪、鸡鸭、果蔬等农产品走出了大山,为村民带来收益;沿着这条路,游客开着私家车来了,纳凉避暑、采摘桃李,拥抱自然……
如今的石门村,告别了各种因路不通的种种窘迫,“赶场两头黑”的辛酸永远成为了历史。而修路,仅仅是叙永县交通运输局对村子实施帮扶计划的一个方面。
绘一幅“生机盎然”
“输血”只能解一时之困,拥有持续不断的“造血”能力,才能让石门村真正脱离贫困。”帮扶小组把目光聚焦到产业扶贫。那么,石门村有什么“致富之源”,又能打造哪些项目呢?
刘国举开着自己家中购置不久的长安车,领着帮扶小组,花了近两个月时间入户走访、跑村社街道、下田间地头,挖掘石门村的致富资源。2017年,石门村通过联合大文、黄坪两个村,3个村共同出资在赤水镇黄坪村建立养牛厂,当年成功实现分红5万元,达到了贫困村退出的集体经济要求。
如今石门村的96户贫困户,已有90户享受到住房保障政策。通过发展种养殖业,86户已经实现脱贫。冰脆李、凤凰李、水蜜桃等高山绿色水果年产量达到20万斤。
每年七八月份,曾明云的家中便会好一场热闹。一个个村民骑着摩托车来,将刚刚采摘的冰脆李、凤凰李卖给他。随后,他将这些水果打包封箱,发往全国各地。
“我们家是易地搬迁户,过去一家五口人的生活全靠我在外打工维持,如今住进了新房,每年通过微商渠道能销售几万斤李子,赚钱比打工多,还能照顾家里。”据村民估算,仅微商销售给曾明云带来的年收入就超过8万元,这个曾经村里最困难的家庭一跃成为让人眼热的致富明星。
林木葱茏,鸡飞羊跑,一个家庭小型养殖场生机勃勃,这是石门村村民的“绿色银行”。2013年,贺琴安病重住院,前后花了几万元,不仅家底被掏空,还背下不少债。在刘国举的帮助下,她贷款搞起了养殖业,目前养了20多头猪和4头牛,丈夫则通过劳务培训后在外打工。如今家里条件一天比一天好,日子有了奔头……
造一片“金山银山”
万山清浪叠翠微,赤水河谷嫩芽香。
石门村人爱喝茶也爱种茶,几乎每家每户都要种上几棵茶树。但由于信息闭塞,他们并不知道,看似普通的茶树即将改变他们的命运。
今年初,叙永县交通运输局工程股的张春溪成为驻村人员,委派到石门村时,他惊喜地发现,石门村的茶叶气味清香,滋味醇和回甜,便邀泸州茶叶协会的几位朋友前来品鉴。结果大家都惊讶不已:“这里居然有这么好的茶!”继而一起研究发现,属于云南大白茶品种,每斤市场价格可达数百元甚至上千元。
为了让茶产业更好地发挥致富带动作用,张春溪一方面请来泸州茶叶协会和农技人员提供种茶采茶技术培训,实现规模化生产;另一方面建立销售渠道,申请商标注册,向县政府申请电商销售平台。
如今茶树已成为石门村名副其实的“脱贫树”,按照帮扶小组的规划,茶叶产值力争2020年达到100万元,2021年达到300万元,今后还将启动茶文化观光旅游的产业链,进一步拓宽农民群众茶产业增收的渠道,使小茶叶扛起脱贫致富的大梁。
荒山变金山,绿叶变金芽,茶产业正在成为了石门村脱贫致富的“加速器”。
补一块“精神短板”
泥墙茅屋无踪影,通村公路绕白云。
产业起来了,村民的腰包鼓了,村民生活条件大幅改善的同时,实现边远山区陈旧观念转变,持续推进移风易俗,让村民个个成为明白人,才能补齐多年来形成的‘精神短板’。
过去的石门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之风盛行,让本已贫苦不堪的日子雪上加霜;村环境卫生惨不忍睹,村民乱扔垃圾,小孩、家禽家畜的大小便随处可见;村民文化活动匮乏,打牌赌博几乎是唯一休闲娱乐活动。
针对这些陋习,刘国举和村两委班子重新制定了石门村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制度;宣传动员全体村民积极参与移风易俗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会、院坝会进行宣传教育;成立了村保洁队伍,负责每天主要道路和村环境的卫生清理,倡导少扔一片垃圾禁点一堆火;修建了文化室,订购大量书籍刊物……
“自从刘书记和帮扶小组来了,村里简直大变样!回乡创业的人多了,大操大办的少了;读书看报的多了,打牌赌博的少了;田里辛勤劳作的人多了,邻里间的矛盾纠纷少了。村里的卫生环境大变样,大伙更有精气神了……”
交一份“暖心答卷”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石门村位于川、滇、黔三省结合部的赤水镇,距叙永县城约90公里。过去因受交通不畅、自然灾害不断,土地贫瘠等条件限制,改变命运只有外出务工一条路。截至2015年底,全村仍有贫困户98户410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30%。
这样一个靠天吃饭、靠地生活的贫困村,要如何脱贫?
“把责任放在心上,把心放在民上,办法总比困难多!”叙永县交通运输局党委班子下定决心打赢这场脱贫攻坚战。
刘国举说:“不是我们帮扶小组三个人的战斗,局里上上下下都拧成了一股绳。局长廖奎每月都要到石门村,除了考察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进展情况外,还给我们驻村人员出谋划策,回到县城,更是马不停蹄的四处筹资金、拉资源、要政策;办公室主任万明雄作为单位脱贫攻坚总指挥,几乎每周都要到对接帮扶的贫困户家中慰问,自掏腰包购买一些帮扶户的农副产品,还绞尽脑汁为我们驻村人员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
帮扶小组刚来时,这个破破烂烂的贫困山村处处弥漫着慵懒的气息,如今是产业兴旺,人心思变,成为远近闻名的先进村。可以说,四年的时间,叙永县交通运输局交出了一份温暖人心的扶贫“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