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来了有好酒”,这是一种好客之道,体现的是对朋友的热情和尊重。我喝过酱香型、浓香型白酒,也喝过品质不错的红酒,但最让我难忘的却是苗族儿女的“水花酒”。
前一段时间,有幸前往毕节市大方县八堡乡,这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乡,主要居住着苗族和彝族。当地一位朋友介绍:“这里有一处苗寨,有出名的‘水花酒’,走进苗寨就会醉得出不来。”一听朋友介绍这原生态的“水花酒”,心里便顿生向往。
询问朋友后得知,八堡乡的“水花酒”主要原料是产于本地的糯米,制作的工序也比较简单。
先把挑拣好的优质糯米装在桶里浸泡二至三个小时,捞出后把水滤干,放到木甑子里蒸熟,再倒在簸箕里冷却,撒上一定比例的土制酒药,然后装在土缸里发酵。发酵的时间可根据气候来确定,天气冷时,时间稍长一些。这时发酵的酒也称为“甜酒”。把酿好的甜酒装入酒坛中,参入适量的冷开水,把坛口密封好,存放四个月左右,“水花酒”基本上就酿好了。有些苗族人家还把酒坛埋在土里或放进地窖里。
朋友带着我前往苗寨一农家乐庭院,庭院装饰得淳朴自然。院落的中间是水池,池里养了一些餐用的鲤鱼和鲢鱼,一群人围着池边观看;靠院的坝子入口处,栽种着一些花花草草,各种颜色的鲜花争奇斗艳,散发着浓浓的香味;房屋是砖混建筑物,三层,外墙边框的黑灰色与墙面的白色形成对比,给人清爽干净之感。
我们来到二楼的餐厅,餐厅里早就坐着几位熟悉的朋友。只见餐厅的墙角有四个塑料桶,我一猜便知里面装的是“水花酒”。朋友们坐在餐桌前聊着天,玩着扑克。大约半个小时,服务员就将香喷喷的农家小菜摆上餐桌,并热情地介绍当地的特色美食:折耳根炒腊肉、菜豆腐、青椒瘦肉、老南瓜……
这时,一位朋友把桶里的酒倒在一不锈钢盆里,盆里放一把圆形的汤勺,把酒碗摆在桌上,每碗都舀得满满的。然后,依次每人面前放一碗。一看这阵势,一股豪气虽然荡在心间,但又心虚,噤若寒蝉。
朋友提议:“客套话不讲,来到大方八堡,就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就喝这‘水花酒’,这里的风俗就是端碗一口干,所谓‘感情深,一口吞’!”
被朋友的豪情所感染,我们都把碗里的酒一口干了。“水花酒”的酒色金黄,呈半透明状,酒里有一些存留下的糯米粒,喝过酒的碗用手指摸时很黏手,口感绵甜。
第一碗酒喝了之后,另一位朋友又提议喝了第二碗,然后又依次提议着喝酒,拿着碗喝酒的场面,还是我第一次见。几碗过后,大家都有了些酒意,我也感觉头开始晕晕的。此时,一位苗族朋友借着酒兴唱了一首民歌,我听不懂,身旁的朋友给我翻译,大致意思是:“在明月升起来的夜晚,远方的朋友来了很高兴,用家里的酒接待尊贵的客人……”唱歌的那位朋友穿着褐色短袖,皮肤黝黑,声音洪亮,苗族儿女的豪爽在他身上尽现。这时,我的思绪飘荡在他激昂的歌声里,好像自己骑在黑色的骏马上,在草原上奔驰,山上盛开着的山花为我鼓掌,我肆意地飞驰着,欢呼着,陶醉着……
接下来,又有两位朋友开始唱歌,唱完一首,大家就得喝一碗,真是“一生情一碗酒”。昏黄的灯光下,所有人是那么无忧无虑,坐在桌边尽情摆谈着说不完的故事。
所谓酒逢知己千杯少,朋友们相互敬着酒,唱着歌。这般场景,淡化了日常的烦恼,美化了人生的艰辛,升华了生活的精彩。
酒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情谊。喝了几次“水花酒”,每次都有着不同的人生感触,生活的经历就如甜甜的酒,充满着温馨,洋溢着幸福。
那一刻,明月羞涩地躲在云层里,好像被凡尘的生活所熏染,变得温柔恬淡!“水花酒”是首歌,唱出了友情;“水花酒”是岁月,洗涤不去烙印;“水花酒”是人生,散发出浓郁的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