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都市报记者 汤骏/文 曹卫兵/图
分水油纸伞传统制作技艺,被专家誉为“中国民间伞艺的活化石”,也是目前油纸伞行业中唯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光绪八年(1882年)《泸县志·卷第三》记载:“分水油纸伞起源于明末清初,距今已400余年。”民国《泸县志》记载:“泸制(桐油)纸伞,颇为有名。城厢业此者20余家。崇义分水岭亦多此业,而以分水岭所制为佳。”
初始生产的油纸伞为单一红色伞,逐步发展为手工绘画伞;至19世纪中叶,有了石印油纸伞。油纸伞由开始的直径一尺六寸单品,发展到直径8寸到12米、共20余个品种的系列产品。在民国年间,许桐生创立了“许桐生老伞铺”字号,许桐生也成为油纸伞传人中的大师。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长河中,小小的分水岭从事油纸伞业的匠人,多达1000余人,所以才有“家家都有制伞匠,户户都会编伞线”的描述。
作为许氏第六代传承人的许学明介绍,制伞工艺包括号竹、削伞架、裱伞面、上油、穿线等70多道工序。7岁开始制作油纸伞的他,至今制伞已有40多个年头。如今的许学明,已开始广招徒弟,让许家油纸伞的制作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