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32 川江都市报社主办川江都市报社出版新闻热线:3190929






2019年04月18日

学校开辟“小农场” 每个班都分了一块“责任田”

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种植、栽培,同时也享受创造、享受果实

◎ 杨尚威 川江都市报记者 许亚琴

“我们吃的葡萄、桃子、苹果这些,都是通过嫁接来的。”昨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课在龙马潭区来龙学校内举行,学校邀请高级农艺师罗文禄为学生们讲解农业知识,传承农耕文化。

“同种类的葡萄,为啥果园里的产量高,而我们自家的就产量低?这就和我们没有及时为葡萄修枝有关。”罗文禄拿着一株葡萄树现场为同学们演示起了葡萄修枝,“修枝后,葡萄就只长果子不长个子了”。

罗文禄一边讲解修枝的技巧,一边用园艺剪剔除多余的枝条,同学们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手里的剪刀,听得津津有味,不时还用笔在本子上记下重点。

“听了课我才知道,果树长得高大并不一定结出的果子就多就好,也明白了为什么果园里的果树都比较矮小的原因。”来龙学校六年级学生许婷艳说,她准备回家把这个知识告诉爸爸,让他在家里的桃树上试一试。

“原来桃树、杏树、李子树可以相互嫁接,我在想,能不能通过嫁接的方式让一棵树同时结出这三种果子。”正好所在班级在学校的‘小农场’里种了几棵桃树,六年级二班学生刘立彬打算试一试。

为了让孩子们重拾农耕记忆,感受劳动的快乐和收获的喜悦,来龙学校从去年开始尝试把“农田”搬进了校园。学校特意将学校背后的空地开辟成“小农场”,每个班级都分到一块属于自己的“责任田”。在这里,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学习种植、栽培,同时也享受创造、享受果实。

“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传统的农耕文化中的许多内容,包括祖辈们使用过的农具及农耕方式,已渐渐淡出了这些‘农村娃’的记忆。”来龙学校校长陈勇说,在校内开辟一块试验田基地,让老师和学生一同体验自耕自种,除了让学生体验劳动实践的乐趣外,也能够将传统的农耕文化的传承延伸到语文教学、科学教学和德育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