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32 川江都市报社主办川江都市报社出版新闻热线:3190929






2017年06月30日

赶超跨越抒壮志 党旗引领谱新篇

江阳区扎实开展党建和组织工作

黄舣马道子新村

近年来,江阳区以“抓好党建是最大政绩”为指引,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认真落实从严治党部署要求,扎实开展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为顺利实现“六个显著提升、两个率先实现”奋斗目标提供了坚强组织保障。

德行兼济达天下 选贤任能只为公

抓干部队伍建设,核心就在于落实从严治党、从严治吏要求。通过不断鲜明“重品行、重实干、重公认、重基层”的用人导向,积极引导各级干部以蓬勃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奋发有为的工作状态,江阳区形成了良好的政治生态。

鲜明导向,用好干部。认真落实“好干部”标准和“四不唯”、“三重”选用导向,坚持面向工作和基层一线、面向组织和群众认可、面向敢于担当和成绩突出选拔干部。严格贯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切实强化档案清理结果运用,对负面反映集中和档案弄虚作假的干部一律暂缓使用。建立363名后备干部人才库,明确提出领导干部原则上从后备干部中产生,有效杜绝“说情打招呼”。

“五个一线”,锻炼干部。坚持把脱贫攻坚、项目投资、产业发展、农村基层、依法治理和信访维稳“五个一线”作为干部锻炼主阵地,制定《关于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到“五个一线”培养锻炼工作方案》,积极选派优秀年轻干部参与全区中心工作,鼓励机关干部到后进村(社区)担任“第一书记”和到藏区、彝区挂职锻炼,真正把优秀干部放在“一线”贡献才智、干事创业,让干部在急难险重中增强担当,在改革实践中提高能力。

强化引导,培训干部。围绕推进“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制定完善干部培养锻炼中长期规划。每年举办5期正科级及以上干部高校培训班、3期副科级及以下干部高校培训班和11期清华远程教育专题培训班,及时更新干部发展理念,增强干部服务发展能力。

从严监管,激励干部。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制定《不适宜担任现职领导干部调整处理办法》,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及时调整软、弱班子和“三不”干部。对表现优秀的干部进行表扬激励,出台《激励基层干部奋发有为二十条措施》,面向镇街基层,评选百名“优秀基层干部”、“基层工作先进个人”,让干得好的干部有荣誉、受到尊重,让广大基层干部学有标杆、干有榜样。

千里之行始于足 万丈高楼起于基

党的建设要从基层抓起,只有抓好基层,才能筑牢党的执政根基。近年来,江阳区牢固树立“落实到基层、落实靠基层”工作导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的重要作用。

强制度,筑牢主业主责意识。坚持把强化理论武装和思想认识,作为聚精会神抓基层党建的首要任务。建立了基层党建工作“五个一”制度,即年初有部署、季度有例会、半年有交流、年底有报告、全年有考评。完善了“三会三评”考评制度,即每年召开述责述廉专题会、联镇包村述职会、镇街“清思路”工作会,通过层层压紧压实党建责任,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

强服务,筑牢全心为民意识。基层党组织必须以服务为本,让群众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通过构建“镇街+村社区+网格+共同生活区”的四位一体党建模式,切实将党的基层组织和工作延伸到村组、小区、楼院、住户。健全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制度机制,推行干部“走基层”、驻村工作法、党员“双亮行动”等做法,形成一级服务一级、层层服务群众的党建工作格局。

强举措,筑牢跨越发展意识。群众要致富,关键靠支部。通过围绕乡村旅游、规模种养殖等农村产业建立党组织,在种植、销售等关键节点上建立党支部、党小组136个,西岸、马道子、董允坝等现代农业党建示范片农民人均收入超过1.6万元。积极推广非公企业“四同步”和社会组织“三同步”工作法,加大在江南科技园、佳乐和水井沟商贸组团等重点区域建立党的基层组织力度,建立非公经济和社会组织党组织400多个,推动建立党的基层组织覆盖率达100%。

强保障,筑牢全局“一盘棋”意识。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一样,有投入才能有产出。在人员保障上,大力实施干部队伍建设“五个一”举措,确保基层党建“有人干事”。在经费保障上,逐年加大投入,村社区工作经费分别达到10.6万元和13.2万元;每年投入1000万元阵地建设专项经费,全区89个村、60个社区阵地全面达标。在政策保障上,设立500万专项补助基金,大力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全面消灭“空壳村”。

先锋引航树旗帜 不忘初心再前行

全面提升党员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是关键,也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首要任务。江阳区以“强素质、促发展、争先锋”为主题,持续对全区23000多名党员进行大规模、多形式、宽领域的教育培训,党员整体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从严从实,开好“三会一课”。坚持党内组织生活既要“实”,也要“严”。通过建立“党员积分”机制,对党员参加组织生活进行动态评估,实现组织生活常态化。坚持“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开好“三会一课”,让党员深入群众听取和收集意见,在“三会一课”上向党组织反馈,研究解决,增强党员的身份意识。近年来,累计搜集各类问题7600余件,有效解决6800余件。

虚实结合,搭建教育平台。开辟党员教育新路径,搭建农民夜校、社区党校、党性教育基地、技能培训课堂、创业就业沙龙“五个”实体平台,每年开展各类培训800余场次。整合微信公众号、手机APP、党建网站联盟“三个”虚拟平台,建立“云视泸州”智慧党建信息平台,形成线上线下一体化学习教育。

典型引领,弘扬先锋力量。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故事就是一笔精神财富。组织开展党员先进事迹巡回宣讲,激励广大党员干部争先创优。广泛开展先进典型宣传活动,累计制作优秀党员事迹片20余部,被中组部采用两部,获省、市表彰13部,在各类媒体刊发党员事迹400余条,全方位宣传先进典型,唱响主旋律,汇聚正能量。

千辛栽得梧桐树 万难终得凤来巢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人才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通过加速推进各类人才向重点产业聚集,加强“田秀才”、“土专家”等基层行业技术和致富带头人发掘培养,江阳区逐步掌握了区域竞争和推动发展的核心主动权。

多渠道汇聚人才。推进“项目聚人才”、“市场聚人才”、“绿色通道聚人才”等多项抓手,全方位大力引进优秀人才。按不低于江阳财政收入的1%设立人才工作专项基金,出台人才工作“1+N”政策,建设高端人才公寓50套以上,确保人才引进工作有资金、有政策、有保障。将人才引进工作与全区产业发展有效结合,加速推进各类人才向重点产业聚集,力争五年内引进100名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和10个创新创业团队。

多方面培养人才。创新“外来人才+项目+本地人才”的培养模式,着力培育一批有模范、有技能、有历练的“三有”本土人才。每年为不少于200名人才“精准充电”,当好培养人才的“摇篮”。

多举措服务人才。坚持政策好、平台好、生活好的“三好”服务理念,建立人才荣誉评选制度,激励人才“创新有动力”。成立区金融服务中心,完善人才创业贷款审批制度,搭建市级以上人才创新创业平台,积极为人才发展创造广阔空间,力争人才“成长有平台”。设区、镇街、社区三级人才创业服务平台,主动为人才干事创业牵线搭桥,协调解决土地、资金、人员等实际困难,确保人才“创业有条件”。

本版文图由中共泸州市江阳区委组织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