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32 川江都市报社主办川江都市报社出版新闻热线:3190929






2017年06月30日

母亲被送进养老院 性格变化让人担忧

送老人进养老院 独生子女的无奈选择

有时候,老人不想影响孩子的生活和工作,却让自己默默忍受孤独

把父母送进养老院后,不少独生子女只能尽量抽时间去看望 (受访者供图)

泸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当前他们面临最难的问题之一,便是照顾父母。然而,繁重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让他们很难再有心思去考虑其他问题。

随着这一批年轻人的逐渐成长,他们的父母开始衰老,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身体问题和生活问题。在万般无奈之下,他们可能会选择将父母送进养老院,或是雇佣家政来代为照料老人。对于老人而言,这两种方式或许都不是他们所希望的,不过,为了方便孩子们的生活,很多老人还是选择听从孩子们的建议。那么,将老人送进养老院是不是一个好的选项呢?

◎川江都市报记者 孙骋

单身的她,照顾生病的母亲,有些吃不消

李钰拖着疲倦的身子,迈上了的士车,她将头斜靠在车窗上,看着窗外一瞬而过的灯景与窗影中映出的模糊面庞,暗暗叹气……

》》》》 母亲动心脏搭桥手术,身边没有人帮忙照看

拉开那道有些沉重的家门,开灯,一眼看到餐桌上凌乱堆叠着的快餐盒,一股食物衰败的气味在房中弥漫。墙上的钟斜斜指着12点,这已经是她连续第三天凌晨回家了,如此深夜归家,和工作无关,但比工作更揪心的是,她的母亲在三天前刚刚动完心脏搭桥手术,需要住院观察,李钰的父亲已经去世,仍旧单身的她,身边也没有其他人可以帮忙照看母亲。

》》》》 顶着工作压力,每天都是身心俱疲

李钰白天需要到公司完成自己的工作,只能借着下班时间到医院照料自己的母亲,连续三天,李钰下了班连饭都来不及吃一口,便赶到医院陪伴母亲,直至深夜才离开,回到家只能靠着点外卖勉强应付。李钰曾向公司申请过假期,但作为部门主管人员的她也明白,公司是不可能允许自己长时间离开工作岗位的。“总经理允许我在上班时间上稍微有些弹性,但不给我批长假。”独生子女的弊端在这件事情上凸显无疑,身心俱疲的李钰或许还将继续延续这样的痛苦挣扎。

父亲独居老家,小伙子周末时间忙得几头跑

今年刚刚30出头的周朝文也因为自己父亲的问题而头痛不已。周朝文的老家在富顺的一个小镇上,去年周朝文应聘上了泸州高新区内的一家通讯企业,期初,周朝文的父亲答应和他一起来泸州居住。

》》》》 父亲怕影响孩子的生活,执意要独居老家

“母亲走得早,爸把我一手带大的。眼下他年纪大了,身体毛病也多,让他过来和我一起住,方便照顾。”谁知临行前,周朝文的父亲突然改了主意。“他怕自己过来影响我的生活。”周朝文的父亲很执拗,下了决定便没了回旋的余地。周朝文心里很清楚,父亲只是不愿意给他造成负担,但是,将父亲单独留在富顺更让周朝文心有余悸。“基本上每个周末都要回去看看他,每天都会给他打电话。”

》》》》 陪女朋友,看老父亲,周末忙得团团转

前不久,周朝文谈了一个女朋友,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周末时间更是不足。“我的女朋友说,现在还没到见父母的时候,所以周末我只能两头跑,周五下了班回一趟富顺,周六下午再赶回泸州来陪女朋友。”周朝文的周末生活看上去特别仓促,“别人都盼着星期六、星期天的到来,但我对周末已经有些畏惧心理了。”周朝文半开玩笑地说道,但其中确实也隐藏着一些无奈。因为工作而忽视对老人的照顾,因为忙碌,而没办法在老人生病时献上一份无微不至,是当代独生子女绕不过去的一道坎,像周朝文一样的独生子女与老人相处的时间将逐渐被工作时间和夫妻生活占据,于是,便有人因为不能妥善照顾父母,而最终将父母送进了养老院。

C

许燕芳住进养老院已经2年了,据她的儿子杨启发回忆,老人在进入养老院以前还算得上是一个生性比较活泼的人。“以前和邻居都有说有笑的,喜欢打打小麻将,偶尔也会约着一起去吃斋饭,郊游什么的。”杨启发的眼神有些沉郁。

》》》》 听说要被送进养老院,母亲情绪很抵触

“前年,因为孩子上学,我们重新买了一套小户型的房子,母亲不愿意过来,确实房子也小,平日里我们要上班,没什么时间照顾她,她一个人住又不太让人放心。”杨启发一家人一番合计,便准备将许燕芳送进养老院。

杨启发下了决定,便和母亲许燕芳商量,许燕芳一开始极力反对。“她说自己一个人住没问题,不需要我瞎操心。”杨启发向许燕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全家总动员一起给许燕芳做思想工作。“当时是以为我妈觉得养老院的收费太贵,她不愿意花冤枉钱。”杨启发还记得当时告诉许燕芳养老院价格的情形,“我们找的是市内比较好的养老院,一个月的费用是2400元。我问好价格以后就回去告诉了我妈,我妈直接回绝了。”许燕芳的举动给杨启发造成了认知上的假象,“过了几天,我重新和我妈谈了这个事情,但我把价格报低了很多。”杨启发前后数次与母亲许燕芳交谈,希望她能够到养老院暂住。许燕芳最后答应了杨启发的请求,住进了养老院。

》》》》 进养老院后,原本开朗的母亲变得沉默少言

进入养老院以后的许燕芳开始变得沉默少言,和院里的其他老人也不怎么交流。“平时院里会组织一些趣味活动,但我妈基本上都不参加,护理人员怎么哄都拿她没辙。”杨启发第一次进养老院的时候便注意到了许燕芳的变化,但他以为是许燕芳在和自己赌气。“一开始以为我妈心里有气,再加上还没有适应新的环境,调整一段时间就能转好。”随着杨启发到养老院探访的次数增加,他发现许燕芳越发沉闷,“照顾她的护理人员基本上没和她说上过话,我逐渐想通了问题的症结,也想了一些方法来补救。”不过,许燕芳对杨启发的示好几乎没有回应。“我提出把她接出养老院,她说不回去了,在养老院呆着挺好。”杨启发数次劝说无果,只能听之任之。虽然,通过杨启发这两年来的努力,许燕芳稍微解开了一些心结,但她再难回到过去那种乐呵呵的性子。

老人的心灵比较脆弱 若被伤害易封闭自我

D

叙永爱心养老院院长周春生谈道,许多进入养老院的老人都是因为家人没有时间照顾老人,“我们会给老人提供最优质的照顾,但对于老人而言,他们最希望的还是能够在家里和孩子们和和美美地享受家庭生活。”

》》》》 老年人希望自己能独立,也希望自己有依靠

周春生坦言,很多老人在进入养老院之初都表现出了消极情绪,“一般就是沉默寡言,言辞激动,反复无常,当他们的儿女来看他们的时候,他们会编造一些谎言,为了离开养老院。”

老人的心灵比较脆弱,只要被伤害到,他们极有可能封闭自己。心理咨询师李邺透露,现在有很多上班族喜欢将家里的老人往养老院或是老年大学送,“美其名曰是给老人一个更宽松、更舒适的生活环境,其实这种认知并不正确。”李邺透露,老年人不希望自己成为子女的家庭负担,但他们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加大,“这是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的,当他们的家庭地位和角色受到挑战时,这种情况就会表现出来。”李邺告诉记者,老年人一方面希望自己是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一方面希望自己能够有坚定的依靠。

》》》》 老人不希望自己的生活被人摆布或安排

“当家人决定将老人送入养老院这类机构的时候,老年人会觉得自己的家庭地位受到了挑战,从而对亲人产生怀疑,老年人多少都会‘返老还童’,年纪越大,安全感越发匮乏。”李邺说,“常回家看看”并不是一句空口号,它确实是缓解老年人因家庭存在感薄弱而产生自我怀疑和对外排斥的一种方式,“老年人并不希望被人摆布和安排生活,他们往往对自己的晚年有着自己的安排和打算。对于那些已有抱负心的老人,他们更不希望被别人牵制。所以,安排老人的生活,并不是对老人最好的照顾方式。”李邺道,老年大学并不是最妥当的方式,将老人送进养老院,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让老人回归家庭生活,让他们在人生末段能够安安心心的享受家庭温暖,才是对老人最好的照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