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人
“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这是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廖俊波常常挂在嘴边上的一句话。
一个领导干部,工作千头万绪,如果按工作场所归类,无外乎两个地方——现场与会场(这里不妨把办公室列为会场)。现场与会场一字之差,但内涵大有区别。现场,是一切计划、目标、工作部署和安排落地生根的地方,是所有努力开花结果的终端。而会场,是研究问题,讨论工作,制定方案,做出决策的地方。会场不是现场,也不能代替现场。会场上决定的东西,只有拿到现场去落实,才能显示出会场所做决定的意义和价值。也就是说,会场上做出的决定和决策,属于主观形态的东西,即便是再好,在没有落实到现场,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你很难对之做出评价。而且,会场上定的东西,是否科学,是否管用,只有通过现场的实践才能做出判定。如果说会场是“务虚”,那么,现场就是“务实”。
现场与会场的这种区别,容易在领导工作中产生重会场轻现场的现象。好逸恶劳,拈轻怕重是人性中的一个不小的缺点,领导干部也不例外。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会场风吹不到,雨淋不到,日晒不到,不搬不扛,相对于现场,要舒适得多。所以一些领导干部喜欢坐办公室,待会议室,工作漂浮,沉不下去。即使是下到现场,也不过是做个样子,走个形式。这种作风与廖俊波说的刚好相反,成了“能在会场就不在现场”。其结果,往往是用会议落实会议,用讲话落实讲话,用文件落实文件。文山会海,懒政怠政,大都由此而来。现场就不同了,现场的情况比起会场要复杂得多,具体得多。领导干部到现场,就要接地气,要面对现实,甚至走家串户,调查研究,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会场上定的东西,有时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需要进行补充、修改、完善。所有这些,在会议室、办公室听汇报,看材料,高谈阔论,遥控指挥,是无法办到的。
迈开双脚,走出会议室,走出办公室,一竿子插到底,与人民群众零距离,探民情,知民意,解民忧,达民愿。尽量让基层少跑路,让群众少跑路。不然的话,等问题成了堆,积重难返,才考虑下到现场,黄花菜都凉了。
当然,赞美“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并不是说开会不重要,也不是说会议越少越好。必要的会议,能解决问题的会议不能不开。会议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在于,开会不是目的,目的是研究问题,统一思想,提出方案,推动工作。这与在现场一样,都是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人民谋福祉。如果没有为民情怀,没有乐民之所乐,忧民之所忧的公仆意识,人在现场,心不在现场,你就是天天呆在现场,与没有在现场有什么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