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32 川江都市报社主办川江都市报社出版新闻热线:3190929






2017年06月29日

老旧家具“归去来”、小区“养殖场”消失

借助“创文” “擦亮”安置小区环境

昔日的“养殖场”恢复成了绿化带

◎ 川江都市报记者 曾刚 摄影报道

从2003年起,江阳区蓝田街道特林桥社区的安置小区陆续迎来当地失地农民入住。搬入新家后,安置小区的管理问题接踵而至。

大多数农村老人有念旧情节,把原来家里保留下来的农具和老旧家具一起带进新家。此外,他们在小区里种菜、喂鸡等,把绿化带当成了自家的菜园子。在近两年泸州开展“创文”行动以来,社区对安置小区的文明创建花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楼道里 老旧家具“归去来”

蓝安路26号一共有14栋楼,从2010年以来,接受安置的失地农民陆续入住。特林桥社区支部书记陈大平说,农村社区居民搬进新家后,把老旧家具、各种农具等放在小区的楼道里和通道上。那时,整个小区看上去就像一个大杂院,每一层楼道就像杂物间,惹得有些居民怨声载道。

“创文”工作开展以来,小区杂物的清理是首当其冲的要务。既然搬进来了,要全部搬出去肯定会下一番功夫。“小区里很多老人都有念旧情节,要是搬走了他们的农具、家具,心里肯定很难接受,于是我们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采取欲擒故纵的方式来处理。”陈大平说。

小区里7号楼的刘老太爷是一个典型的案例。70多岁的老人搬进小区后,把农具、老式家具摆放在楼道里。社区工作人员在清理楼道杂物时,多次给老人做工作,让他把不用的东西主动搬出小区,但老人就是不答应。

在多次劝说无果的情况下,社区“创文”志愿者只好把楼道内的所有东西全部搬走。可刘老太爷不答应了,多次来到社区找领导,并表示东西搬回来后不再放楼道里了。

其实,社区志愿者在强行清理小区杂物时,并没有真正把旧家具全部销毁,而是找一个地方暂时保存下来。“这样一去一来,小区居民既保留了自己认为有用的东西,也不再随意往小区通道和楼梯间堆放杂物了。这一工作方式得到了小区居民的理解与支持,对小区‘创文’起到推动作用。”陈大平说。

小区内 “养殖场”消失 绿化带恢复

同样在蓝安路26号,很多居民在小区里随意搭建、圈地种菜。小区里养殖家禽,其产生的粪便污染环境,鸡鸭鹅的叫声也会对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困扰。

为了一己之私占用公共区域,从开始的个别居民,逐渐形成跟风效应,引起了大部分居民的不满。“这是自私行为,没有公德心。”谈起改造前的小区,居民胡女士抱怨说,小区到处是散养的鸡和狗。

借助“创文”的契机,特林桥社区工作人员逐户上门给居民做工作,明确告知居民市区范围内不允许饲养家禽,并限定居民在规定时间内妥善处理所养家禽,限期不整改将被强制执行。

小区居民莫廷昌原本是小区典型的养殖户,在社区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做工作、讲道理后,莫廷昌把养殖在绿化带内的所有鸡鸭都进行了妥善处置,并同意拆除其养殖围网,恢复绿化带。

陈大平说,通过莫廷昌这样的榜样带动,小区的“养殖场”拆除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短短几个月,社区工作人员就完成了安置小区搭建养殖和利用绿化带做“菜园子”的清理工作,基本恢复了小区绿化带原貌。

“‘创文’工作我们都很支持,也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小区的环境好多了。”小区居民周阿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