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苏位于永川西南部,建场于宋代。宋《元丰九域志》载:“永川有五乡,十一镇,曰:牛尾、永兴、来苏、猴溪、龙归、罗市、欢乐、铁山、咸昌、永昌、永祥。”明成化《重庆府志·永川乡里》载,“永川有来苏、乐善二乡。在廓、东皋、青峰、来苏、龙洞、石松……共二十五里。”清乾隆《永川县志》载,永川有镇,名曰“来苏”,苏东坡曾游历至此,因名。
民国初年,名来苏场。民国二十四年,永川县44个乡分属3个区,第三区署设来苏。1953年8月,撤来苏镇建来苏乡、登东乡、龙凤乡、骑龙乡。1956年4月,第五区更名为来苏区,区公所设来苏,骑龙乡并入来苏乡。1985年,撤来苏乡置来苏镇。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来仪乡并入来苏镇。2003年,原王坪镇大部分村并入来苏镇。
来苏镇幅员面积96.5平方公里,总人口5.7万人,历为永川文化重镇,是全国重点镇、重庆市中心镇,来苏蚕桑、仔猪、再生稻曾被誉为农业“三绝”,全国闻名。
活石天成梳妆台
悬而不坠东坡来
来苏镇的得名,源于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来此游历。
自古即有,“川人北不跨秦岭,东不出夔门,终不成大器。”继李白出川、一举成名之后,四川悄然沉寂,三百年后,因苏东坡北出剑阁,再一次闻名天下。
嘉祐二年(1056),21岁的苏东坡进士及第。他生前学博才高,死后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特别是他的诗词书画独步天下,以其“文道并重、以意入境”的独特风格,改变了中国诗词的发展方向,重塑了中国文人气质。
是什么样的名景,居然引得苏东坡到此游历?
在来苏场口,往王坪方向约1公里左转,可见平地突起一山。此山名太平山,地势陡峭,坡陡道窄。上得山顶,地势陡然变化,豁然开朗,平坦如砥。
来苏地势低平、河曲纵横,自古有“来苏坝子”之称。太平山虽不高,但奇在异峰突起。登山俯瞰,环顾四周,来苏美景尽收眼底。太平山风景绝佳处,当数山之东北面的梳妆台。清乾隆《永川县志》载,“梳妆台在治南来苏场外,太平山山坪,有石平如月台,相传昔有仙女曾梳妆于台上,因名。”
梳妆台三面临悬崖,一面倚绝壁,与太平山山坪相连处仅有几十厘米宽的狭窄通道。沿通道下行,两边即是悬崖,望之令人毛骨悚然。
在一处约10平方米的平台上,矗立着两块上下相叠的巨大圆石。底层圆石位于崖边,宽约3米,高2米,正面原刻有3龛,神像早已风化,在青石上仅留下深棕色的痕迹。其上所托圆石稍小,宽1米许,高0.8米,但正面及左面的石头底部均探出下方青石。两石相叠处,仅有3个约拳头大小的地方作支撑,四周呈悬空状,中间为半月形的中空。近观奇石,经风晃摇,悬而不坠;远远眺望,则几疑为风所动,当地人称之为“活石头”。
据介绍,梳妆台为永邑奇美名景。相传,古有六巨石由峨眉仙山,飞抵来苏,其一石落入观音堂化蚌壳石,其二三巨石停于太平山东端,直立于高崖边,悬而不坠,顿觉巨石晃摇,因名活石头,又传仙女曾梳妆于活石上,故以梳妆台名之。北宋时,大文豪大居士苏东坡曾闻之一游。其四石如几凳,其五石名金柜,其六石名银柜,紧依梳妆台。可惜都已损毁,幸而梳妆两石存留至今。为了安全,前几年才用水泥将两石悬空处填实。
明代古塔数百年
斜而不倒一奇观
久闻来苏镇有一座明代石塔,村、社、寺,皆以塔名。石塔斜而不倒成为奇观,号称“西南第一斜塔”。
从来苏场沿宝峰方向,刚出场口,有一十字路口。大约十分钟车程,过一竹林掩映的小河,古塔就位于一个小山坡上。
古塔由基台、基座、塔身组成,基台西侧刻有“塔院寺古塔”字样。与周边区县的古塔相比,它具有“大”、“高”、“斜”、“美”的特点。
基台大。站在公路上仰望,基台为七八层的青条石砌筑,呈四方形,上有石栏杆。基台位于小山坡上,占地面积约为180平方米,远远望去,气势雄伟。
在基台正中,护栏拱卫之下,另有正方形石基,长约3米,高约2米,上有须弥座纹饰。基顶石料的四周,均探出石基约0.2米,显得错落有致,具有层次感。原有塔身共13层,相传很久以前曾被雷击损毁2层,仅剩11层,高约18米。
塔身斜。古塔塔身现在向北面倾斜大概三至四度,却屹立千年,斜而不倒。为什么会出现倾斜?有专家分析,这是因当年建设者对塔基勘测、设计失误,以致塔基下沉不均匀所致。同时,在勘查时还发现,古塔的基台,完全因坡势而建,南面最矮处石基的高度,仅为北面最高处的三分之一左右。四面基台的高低迥异,如果泥土出现受震或沉降,也会造成石塔倾斜。
雕工美。塔基上设须弥座,置实心覆钵,整石雕凿,半球状上大下小,状如倒覆之钵,直径约2.3米,高2.5米。钵体刻《金刚经》文,因风雨侵蚀,文字大多模糊不清,覆钵西面中下部开一小龛,内中造像已残。钵下口沿施双层莲瓣及仰瓣荷花纹饰。钵上施四方形围栏平座。平座上为方形密檐式实心塔身,多层造型,逐级上收。11层塔身,每层或刻祥云图案,或分嵌佛像和题记。
上世纪70年代末,黄瓜山白塔轰然坍塌。如今,来苏塔院寺古塔成为永川境内唯一幸存下来的古塔。1984年,永川县财政局对其拨专款进行第一次维修,加以保护。同年,永川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清桥拱坝成奇景
崇文敬物古今辉
聂家桥——完好无缺的清代榫卯式石桥。永川保存至今的古桥,散见于各镇街,数量并不少,有年代早的,有规模大的,有跨度长的,有记载完整的。聂家桥位于来苏镇五一村,只是清代最为常见的平板桥,却带给游人别样的欣喜。
聂家桥之妙,妙在古桥保存完整,各个构件几乎完美无缺。聂家桥全长18米,宽1.4米,6墩7孔,墩高2.5米,厚1.2米。中间4个桥墩均雕刻有龙头、龙尾,保存完好无损。粗看好像形制相当,一模一样。仔细分辨,居中2个龙头的龙嘴张开幅度较大,两侧的龙头则仅是微微张开。龙尾也是如此,居中2个桥墩的龙尾,形如数字“3”,两侧桥墩的龙尾则像数字“2”。一张一合,一多一寡之间,足见当年建桥者的匠心独运。
聂家桥之巧,巧在桥墩与桥面是榫卯式结构。中国古代桥梁常见构造做法,主要分为梁桥、吊桥、拱桥三种基本类型。聂家桥则模仿木器的榫卯结构,将榫卯作为梁柱之间的连接构件,把桥面板搁于桥墩顶面以上的柱榫之间,造型简洁、结构稳定。桥墩不仅将桥面稳稳撑起,而且将桥面固定在龙首龙尾这两个高过桥面的榫卯之间,既美观,又具有拉结、稳固、防震抗震的特点,历经百年风雨而屹立不倒。
最为难得的是,聂家桥距场镇仅十多米,曾是连接青峰、永川和王坪、寒坡、泸州的要道,可见来苏人的血脉中充盈着对历史古迹的尊重。
革命水库——曾被拍成彩色电影在全国放映。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观众正式观看电影之前,首先要观看约5分钟的系列纪录片《祖国新貌》。原永川县五间乡因出土保存完整的肉食性恐龙化石,曾被峨眉电影制片厂拍摄成黑白电影片《永川龙》。而来苏镇革命水库,则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片《祖国新貌》在全国放映,其创造性设计的连拱式大坝堪称水利奇观。
革命水库位于来苏镇柏树桥村荆竹四社,于1966年11月动工,1977年5月竣工。大坝为石质连拱坝,枢纽工程由大坝、溢洪道、放水设施组成。
从造型艺术、美观程度、安全系数而言,革命水库有着过人之处。其大坝采取连拱形制,迎水面坝顶略高。两拱弯凹陷连接处,水压最大,则在大坝后端高高筑起石墩,前低后翘,既显得造型美观,又增强了大坝的安全系数,至今运行正常。
在水库大坝对面的石壁处,专门砌筑了17轮条石高的宽大石壁,人工凿刻了毛主席当年的题词:“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正是凭着一股“人定胜天”的精神,勤劳的来苏人民才历时10年多,投入技工工时93.37万个,完成土石方9.9万立方米,创造了永川乃至全国水利史上的辉煌。
◎永川日报记者 宋波 陈新文
龙远信/文 王国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