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32 川江都市报社主办川江都市报社出版新闻热线:3190929






2017年06月26日

城管、环卫工人、公厕保洁员等基层劳动者,坚持奋斗在“创文”一线

泸州“创文” 有他们更精彩

◎ 川江都市报记者 曾刚

目前,泸州正全面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泸州市民纷纷表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一项利民工程,需要大家共同参与,一起为家乡出力。

城管的坚持让边街小巷更畅通

“快点挑起走,不要在这里卖菜,上面广场那里有个‘醉美农超’市场,你们可以去里面摆摊。”冒着大雨,城管老向像往常一样来到自己负责的后兴隆街一带巡查,看到一个小商贩挑着菜担子到街边吆喝,他急忙走上去进行劝导。

“你人一走,他们又回来了,少数人不是很听招呼,所以得在这里守着。”老向说,他们负责的这一片小商小贩太多,每天都要不间断地巡查。“现在好多了,多数商贩都已经到广场上面的菜市场里去签约了摊位,这让我们的工作轻松不少。”

家住烟草公司老宿舍的文女士告诉川江都市报记者:“这段时间我感觉家门口清爽多了,那些一大早就开始的叫卖声不见了,车流和人流混在一起堵车的情况没有了。创建文明城市真的在改善我们的居住环境。”

老向告诉记者,从库房街到后兴隆街这一带,占道经营、店外经营、乱搭乱建、乱涂乱画等违规违章行为非常多且复杂。以前也经常整治,但由于受到方方面面的因素影响,收效甚微。自从开展“创文”行动以来,白招牌社区为了整治这些边街小巷的脏乱差现象费了不少功夫。针对占道经营、店外经营、乱搭乱建等不规范经营现象,南城街道专门开设了一家“醉美农超”农贸市场,把库房街、兴隆街这一带的流动摊贩集中到农贸市场,既规范了商贩的经营行为,也给周边居民营造了一个卫生安静的居住环境。

对文明城市的创建工作,老向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说,城市管理工作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只有努力工作,改善居民的居住环境,让市民通过创建看到切实的成果,感受到身边的变化,大家才会更加支持创建工作,形成合力,共创文明城市。

环卫工人打造了“醉美”滨江路

城市的环境卫生能体现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作为城市的美容师,环卫保洁工彭阿姨对此最有发言权。

彭阿姨的“地盘”就是滨江路“飞机坝”停车场中的一段路。她每天早上7点接班,一直要干到下午三四点。“这段时间以来,我感觉工作轻松了不少。停车场上的垃圾好像一下就少了好多。现在,每天就是清扫点树叶和偶尔落下的一些纸巾、果皮。”在彭阿姨的眼里,她觉得自己的工作量减少了,就是城市文明的进步。

谈到过去滨江路这一段的卫生状况,彭阿姨大倒苦水。“原来的滨江路看上去似乎和今天差不多,但那时候我们的工作一点也不轻松。早上来上班,看到的是满地白色垃圾、啤酒瓶,甚至在相对隐蔽点的地方还有成堆的排泄物。”

彭阿姨说,泸州提出创建文明城市后,公司也给环卫工人开了会,宣传“创文”的重大意义,并对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进行了细致安排。现在,街道上的卫生状况比以前好多了,市民的文明素质也有所提高,到滨江路游玩的市民乱扔垃圾的现象减少了很多。但是,作为一名环卫工人,仍要时刻保持公共场所卫生整洁,随时注意清扫。“我们的工作就是为了城市能有个干净卫生的环境,为创建出一份力。”

公厕保洁员把公厕当成自家厕所

滨江路是泸州人引以为荣的地标性城市风景线,除了各种雕塑、绿植以及错落有致的亲水平台外,滨江路的公厕也是其中一道风景,这离不开公厕保洁员们的辛勤付出。

昨日上午,在宝来桥滨江路上,两位正从公厕里走出来的市民感叹说:“滨江路这厕所,还装有空调,比我家的还安逸!”

负责这一处公厕保洁的,是在环卫岗位上坚守了30多年的老周。他告诉记者,自己刚入行时,也常常被难闻的气味和恶心的脏物熏得头晕目眩,回家后连饭都吃不下,后来随着公厕硬件的逐渐改善,他的工作环境也逐渐好转。

厕所保洁是个良心活。按照规定,公厕保洁员早晨7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为给如厕市民一个清新、整洁的环境,老周经常会提早上班清洗,从早到晚冲刷马桶、拖地、擦墙,一直忙个不停。他不仅把公厕内部擦洗得一尘不染,就连公厕门前以及附近路面都清扫得干干净净。

滨江路上的公厕有一定的考核标准,要做到蹲位无便迹、小便池无尿渍、地面无污渍、空气中无明显异味等,老周仔细对照标准找出差距,反复清理公厕中的每个角落。他把公厕当作自家卫生间,上班期间,他每隔20分钟就会进去检查一次,先看蹲位是否干净,地面有没有脏,厕所设施设备是否完好等,发现问题就当场动手解决。老周说:“尤其是夏天,从周一到周六只要不下雨,滨江路上的人都很多,上厕所也很频繁。稍微偷点懒,厕所里就会闻到一股味儿,现在泸州正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我们也要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不能给泸州‘创文’丢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