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32 川江都市报社主办川江都市报社出版新闻热线:3190929






2017年06月24日

青少年性教育 胆识和思想都要彻底变

◎周丽

性传播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学生群体里,艾滋病在男性同性中传播更为严重。这是否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6月18日晚,西南医科大学内,“红丝带”健康公益大使鞠萍、艾滋病防治专家张建新、何盛华,与大学生们面对面,探讨艾滋病防治、青少年性教育缺失等话题。

专家正面回应说,青少年性教育缺失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青少年是中国感染艾滋病数量上升最快的一个群体,90%以上的青少年艾滋病通过性传播。艾滋病入侵校园、感染者年龄越来越小,已经成为令人担忧的事实。艾滋病防治知识、性教育从青少年抓起, 需要“在上游拧紧水龙头”。

近年来,艾滋病防治专家、性教育专家迫切希望,能将艾滋病防治知识、性教育带入各级各类学校。泸州市曾要求,初中以上学校全部开设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初中以上青少年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达95%以上。不少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艾滋病知识宣传,对于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不断提高。

小学毕业的小马曾和妈妈一起谈起艾滋病的话题。小马问妈妈,不遵守纪律,乱交朋友是不是要得艾滋病?得了艾滋病是不是会死掉?妈妈有些吃惊,孩子从哪里知道这些呢?孩子说,学校老师讲过一些,电视上、网络上也看过。对于乱交朋友,什么是同性恋,为什么可能会感染艾滋病?小马不知所云。

看来,艾滋病健康教育是进了学校。不过,也有的学校在艾滋病健康教育课程中,对性教育点到为止,或者泛泛而谈,并没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进行不同内容和层次的教育和引导。而在部分家长心中,性教育也是一个尴尬和难以启齿的话题,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大多羞羞答答、遮遮掩掩。我们对青少年的性教育缺失,已经常态化,就连家长一代的性教育,本身也是缺失的。其实,不少青少年对艾滋病、同性恋等话题的了解,更多来源与课堂之外的网络。只是,他们缺少全面、系统的认识,缺乏价值观引导。

在美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传授生育、两性差异、性道德等知识。初中讲生育过程、性成熟、性约束等知识。高中讲婚姻、家庭、性魅力、同性恋等知识,并向学生发避孕套。而荷兰的孩子,6岁进小学时就已开始接受性教育,学校开设开放的性教育课程,孩子们在餐桌上和父母讨论这方面的话题。

再来看看我们。不久前,第一本儿童性教育读本出炉。大众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它很有意义和价值,有的则觉得尺度大,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艾滋病专家分析说,大众之所以褒贬不一,这与社会文化背景、人们的意识等有密切的关系,不简单是一个表象。

我们要从源头上拧紧艾滋病病毒传播的“水龙头”,有效遏制艾滋病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蔓延趋势,核心是做好性教育。因为,接受性教育的孩子了解有关知识,才能够避免接触感染源。

通过广泛的教育,社会不再谈“艾”色变、谈性色变。告诉孩子,艾滋病并不遥远;大大方方地告诉男孩子,预防男性的性侵,对于性侵行为坚决说不。性教育真正入脑入心,真正全覆盖,无论是家长、还是社会各界,都需要胆识和思想的彻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