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少儿不宜”的仿真玩具始终未能消失。这些玩具暴力、危险,非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反而还可能给他们造成人身危险和价值观层面上的误导。
◎ 川江评论员 周丽
这几天,名为 “牙签弩”的小玩具特别火。个头只有巴掌大,可以将牙签作为“箭”发射。虽然看上去不起眼,可一旦射出去,杀伤力不得了,让不少家长们捏了一把冷汗。和家长一样重视“牙签弩”的,还有学校和警方等多部门。
一个“牙签弩”仿真玩具可能造成的危害,在第一时间得到了家长、学校、警方等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和警惕,这让我们松了一口气。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牙签弩”可能会很快退出市场,消失在孩子们的视线。然而,近年来,针对于类似“牙签弩”等危险仿真玩具的报道并不鲜见。激光笔、仿真手枪、海绵宝宝、压力水枪等玩具伤人的事件频繁见诸报端。这次管住“牙签弩”,下次将会有什么玩具登场呢?
玩具,作为孩子成长时期重要的辅助品,不仅陪伴孩子们成长,还能开发智力,培养孩子们的动手能力。虽然玩具的形式和种类在变化,但一些“少儿不宜”的仿真玩具始终未能消失。这些玩还具暴力、危险,非但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反而还可能给他们造成人身危险和价值观层面上误导。
对于“牙签弩”这类充斥危险和暴力元素的玩具,除了立刻叫停,还必须加强监管、完善法律法规。目前,尽管我国针对管制刀具、枪支等管理有较严格的措施和法律法规,但针对于“牙签弩”这样具有杀伤力的仿真玩具,却没有明确的监管措施和标准,相关现有管理措施和法律法规等显得滞后。
监管,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相关管理部门不妨理清权责,关口前移,从玩具的生产厂家开始。什么年龄适合什么玩具,玩具具有哪些风险,做到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对出厂的玩具,一一严厉的把关,严格放行进入市场。建立针对校园及周边安全的线上线下联合工作机制,织密校园安全网络。家长也应配合学校,依照孩子的性别、年龄及个性特征选择玩具,不能放任不管,主动拒绝给孩子的“危险消费”危险消费’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