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马潭区安宁镇中心学校 王定军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总结得出,学习小组的建设应充分考虑“和而不同”的差异性,小组合作学习应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即要让小组合作学习“真”“实”“活”“动”起来。
首先,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应该让学习活动探究的内容“真”起来。
在这几年的课改中,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探究模式:有的课堂,各种探究活动层出不穷,十八般兵器全部上场,学生激情高涨,好象看一场大片,但静下来想一想,这样的课堂,学生忙活了半天,究竟收获了多少?
因此,真正意义上的探究活动不在于多,而在于“真”。什么是“真”的探究活动?我认为,探究活动是学生在学习中需要经历体验而建构新知或需要培养关键能力素养时产生的实际需求。例如:我们发现,在教学初中物理“伏安法测电阻”一课时,很多教师为了突显探究课特点,把大量时间用在学生分组设计实验、讨论实验过程以及如何收集实验证据上,真正让学生动手实验的时间不到十分钟,而最终的结果是,学生只获得了测量未知电阻阻值的方法。而我认为,教材在这一活动的设计初衷,是要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定值电阻和小灯泡在电阻性质上的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处理数据、图像信息剖析和提取的能力,因此我把探究活动的切入点放在了这里,果然学生在活动中收获的是惊喜,提升的是解决初中电学难点的能力。
其次,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应该让学习活动问题的设计“实”起来。
第一、问题的设计不能“唯教材”。教材提供的只是学习材料,生活才是最丰富的资源,因此需要老师根据课程标准,把学习生活化。
第二、问题的设计需要有预设性。学生的层次是不一致的,特别是学生讨论中提出的观点千奇百怪,这就需要老师有很强的应变能力,而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知识素质。当然,任何一个老师的知识面是有限的,这就需要老师勤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科学素养。
第三、问题的设计需要有递进性。由易到难,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能使学生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调动已有能力的参与,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使合作探究学习活动得以持续下去。
再次,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应该让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活”起来。
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创设出恰当的活动意境,使合作学习的方式灵活多变、精彩纷呈:
第一、设疑。在学生探究学习活动中,教师恰当的问题设置,可以激发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切磋,甚至大胆质疑与争论,学生可以亮出各自心中的疑惑,在探讨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在争辩中练就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没关系,就该教师“出马”了。 “精当点拨”就是教师能力与魅力的体现。
第二、游戏。根据学习内容,恰当地设置几分钟的游戏或表演,在愉悦的气氛中加深学习内容的印象。不同学科可以有不同的游戏内容和形式。只有在小组里合作展示,才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表现自己和欣赏评析他人的机会。
第三、漫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围绕教学重点或难点,有意识地拟出几个思考题,先让学生在合作小组中漫谈,然后再由老师点拨和建构知识体系。这样,课堂气氛就活跃,师生配合得默契,学生听起来也注意力集中,课堂效果更佳。
第四、走学。笔者这儿的“走学”,意指小组内出现疑惑时,可以下座位,向其他任何同学请教,这种自愿的走学形式,可能会更好地发挥强者带动弱者,先进带动后进的“齐头并进”效果。
最后,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应该让小组的结构“动”起来。
毋庸置疑学生学习能力有差距,学习基础有差异,性格有差异,组织、归纳表达能力有高低,学习态度有好有差。因此,在设置合作小组时,我们基本上都有这样的程序:首先由班主任摸清学生底细,发现、选择和培养合作学习小组的核心小组长,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当领头羊,起教师“小助手”的作用,再根据全班学生的基础、性格、能力分成几个固定的小组,由小组长带领各成员开展学习活动,这样的设置看似很合理,也便于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的管理。但我认为,这种设置方法只是我们老师一厢情愿地把几个学生拉到了一起,缺乏对学生学科差异性和“非组织因素”的考虑,某学科的优生可能是另一学科中等生,甚至是学困生,某个学科上“情投意合”的几名学生在另一学科上可能志趣相背。因此,合作小组的结构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上自主选择小组合作成员进行活动。我认为,即使是几个学困生自由组合在一起,我们也不用太担心,至少他们感情交流是平等的,是发自内心的,那怕他们合作学习中只有那么一点点的收获。因此,合作学习小组的构建应该是“动”起来的。
当然,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应用效果,首先取决于教师,尤其是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必须从传统教学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习发展的引导者”。教师的引导,一要围绕课堂教学的方向和目标;二要讲究方法,因势利导、善于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三要尊重学生的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教师要明确在教学中的职责,善于帮助学生检查和自我反思,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发现所学东西的意义,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心理,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
在教学结构改革的前进道路上,我们要杜绝形式,务实推进,让活动内容的“真”,问题设计的“实”,学习形式的“活”,小组结构的“动”扮亮教学结构改革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