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32 川江都市报社主办川江都市报社出版新闻热线:3190929






2017年06月20日

“四变”叠加 舞出华丽篇章

太伏镇打造村集体经济增收样板

◎ 李昌浩

“到2020年全村新增收入达亿元,成为全县名副其实的‘亿元村’。”2016年,泸州市泸县主要领导到太伏镇王湾村调研时,对王湾村寄予殷切期望。

如今,王湾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十个荒坡变了样,一条条青石板路在果园里蜿蜒,一条条水泥路正在抓紧建设,柑橘、苗木、中药材等一项项产业正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曾经贫穷落后的小村庄正在书写破茧蝶变的华丽篇章。

党建引领:干群变思维 齐心绘蓝图

“要想致富快,全靠车头带。”集体经济要发展,村民要致富奔康,“思维决定出路,关键在于党员干部的思维要变。”王湾村党总支部书记先开权说道。王湾村党总支坚持以党建引领发展,把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增强基层党组织领富带富和服务能力的重要举措,村两委打破原有固化思维,先后带领党员、小组长和贫困群众深入叙永等地,实地观摩学习规模化、现代化的柑橘产业经验10余次。结合村情,明确发展“中药材、优质水果和水稻制种”三项重点农产业,制定了“分步实施,逐步推进”的发展思路,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新增农业产值亿元,率先建成“亿元村”,实现共同致富、全面小康目标。

创新举措:土地变资本 整村转土地

为彻底改变这一局面,2016年,王湾村两委率先提出“整村流转土地”的思路,按照“整体规划、逐步开发”的方式,提前开展土地流转工作,与农户签订流转协议,再通过村集体资产资源有限公司管理,建立土地流转“1+1”对接机制,当企业落户时,能够很快实现土地一次性规模流转,避免了与多户农户协商的繁琐事项,有效满足企业用地需求,加快农业项目落地见效。

“我们率先在群众积极性高的6个村民小组流转土地1000亩,边探索边总结经验,以点带面,前后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完成全村9000亩土地协议流转。”先开权说。该村通过土地流转协议,使土地变为无形资产,将土地化零为整,保障了农业企业用地,夯实了农业转型发展基础。

企业落户:荒山变金山 带动促发展

围绕“三大”目标,按照“整体规划、逐步推进”的办法,村两委招引相关农业企业,因地制宜实施农业项目,做大国家级水稻制种基地、名优水果和中药材。先后成立龙马祠种养殖等农业专合社2个,引进天植中药有限公司落户,改变了王湾村“无企业”“无项目”的面貌,依托中药材种植公司、龙马祠专业合作社,规模流转荒山荒坡等土地2400亩,建起了枳壳枳实国家GAP种植基地。在枳壳枳实中药材项目建设中,王湾村还制定了“251”发展计划,即采用“公司+专合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核心种植基地2000亩,中期发展5000亩,辐射周边村社发展至1万亩。目前,已经完成2000亩核心种植区栽种,待项目投产后,预计将实现亩产值达到2万-3万/亩,实现“荒山变金山”。

利益联结:村民变股东 合作奔小康

在公司和专合社发展过程中,为充分调动村民的生产积极性,保障流转土地村民的收益,王湾村将“公司+专合社+农民”三方利益联结在一起,在土地流转时,公司或专合社将农民土地流转资金折资,分别入股到名优水果基地、枳壳枳实国家GAP基地。项目产生效益后,村民按占股份额参与保底经营分红。通过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抱团式发展,形成新型经营实体,实现互利共赢、合作致富。

此外,公司和专合社优先雇佣本村劳动力,村民既成为股东,又成为职业农业工人,通过劳务实现额外增收,拓宽了增收渠道。据统计,仅2017年上半年,雇佣本村劳动力达1.5万人次,产生劳务费用160余万元,务工村民实现人均劳务增收1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