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32 川江都市报社主办川江都市报社出版新闻热线:3190929






2017年06月20日

数百大学生 共同探讨“防艾”话题

“美好青春我做主”红丝带青春校园行活动走进西南医科大学

全体共唱《红丝带之歌》

◎ 吕玉虎 川江都市报记者 周丽/文

川江都市报实习记者 李佑天羽/图

本报讯 18日晚, “美好青春我做主”2017年红丝带青春校园行活动走进西南医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是该活动走进的第49所高校,也是今年进入四川省的唯一高校。

“红丝带”健康公益大使、著名央视主持人鞠萍担任活动现场的嘉宾主持。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四川大学艾滋病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育部学校卫生指导专家、教育部学生艾滋病防控专家组成员、四川省教育厅学生艾滋病防控专家组组长张建新,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艾滋病学组委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感染科主任何盛华来到现场,与数百大学生面对面,共同探讨向“零”艾滋迈进,共抗艾滋,共享未来的社会话题。

新闻延伸

你觉得艾滋病离你远吗?

艾滋病离我们远吗?现场答题结果显示,艾滋病离我们不远,就在我们身边。张建新认为,这显示了西南医科大学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的落实,体现了校领导和学生对“防艾”的关注和认识。

艾滋病离我们到底有多远?如果用距离来衡量的话,或许会很远,或许也就是0.06毫米,仅仅一个安全套的厚度。

张建新说,艾滋病可能就在我们身边,要树立一种预防意识。相对以前,学生群体中,艾滋病在同性传播中更严重。随着人们意识水平的提高,大家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对艾滋病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川江都市报记者 周丽

艾滋病的传播主要集中于性传播

目前,艾滋病新发感染中哪种感染途径的比例最高?我国青年学生主要通过什么途径感染呢?

就中国而言,艾滋病的传播主要集中于性传播。学生群体里男性同性性行为比较集中,这种情况也越来越严重。何盛华说,男性性行为常采用肛交的方式,由于生理结构原因,肛门的内部结构比较薄弱,直肠的肠壁较阴道壁更容易破损,精液里面的病毒可能通过这些小伤口,进入未感染者体内繁殖。这就是为什么男男性行为接触者比其他性行为接触者更容易感染艾滋病的原因。

张建新表示,男性同性性行为传播艾滋病,这种变化不仅要从医学的角度来解释,还要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找到更多的原因。比如,以前男女之间为了避免怀孕,预防性疾病的传播,避孕套广泛使用。现在,男男之间性行为的发生,这部分人群认为既然不会怀孕,可以不戴避孕套,人们忽视了性病传播在同性之间更为危险的现实。大家把避孕套更多称为安全套,也是真正意识到艾滋病传播的危险性。

感染艾滋病 三个尽早立即做

如果你发生了高危性行为,会主动进行艾滋病检测和咨询吗?如果生活中不幸感染上艾滋病,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发生了高危性行为,会去进行自愿咨询和检测。何盛华建议,觉得自己有可能会感染到艾滋病病毒时,要第一时间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检测。这些检测能科学快捷的帮你判断是否感染上病毒,也会为你提供一些免费的预防阻断药物,越快用药效果越好,通常在24小时内为佳。

有不少人认为,艾滋病是不治之症。假如一个年轻人感染了艾滋病,能存活多少年呢?何盛华说,这取决于感染者自身的选择。采取三个尽早——尽早预防、尽早检查、尽早治疗,可以得到最好的效果,与正常人一样享受自己的一生。

艾滋病可防可治 正确认识、预防它

假如你的同学或朋友感染了艾滋病,你还愿意和他(她)继续交往吗?我们能不能采取一些心理治疗手段,帮助艾滋病人呢?

现场随机调查显示,大学生们的态度不尽相同。鞠萍现场倡导,应该给予不幸感染艾滋病的朋友关怀和友爱,反歧视。何盛华表示,艾滋病是可防可治的,不必害怕,正确认识它,预防它,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健康。

针对社会上存在的歧视,张建新说,大家更多的是担忧和害怕,如果做到对艾滋病的一定了解,或许会消除一部分的顾虑。同时,有意义的区别对待就不属于歧视,他们需要更多的保护关怀,用宽容、包容、开放的心态面对生活。

张建新认为,从心理的角度来关怀帮助艾滋病人是值得思考的一件大事,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协作。

青少年性教育缺失 解决社会问题要慢慢来

性传播仍是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这是否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性教育的缺失?

张建新说,性教育的缺失是一个社会问题,但原因有很多。不能仅从表面看,要反思社会文化方面的问题。不久前,第一本儿童性教育读本出炉,大众对其评价褒贬不一,有的认为它很有意义和价值,有的则觉得尺度大,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不能片面的理解表象,解决这个最大的社会问题要慢慢来。

相关新闻

近年来,青年学生艾滋病疫情上升较快,严重危害了青年学生的健康。去年,西南医科大学被批准为全国艾滋病防控试点高校之一。学校高度重视,精心组织,通过“四个加强”,做到“八项落实”,即:通过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加强学习、制定方案;加强责任、分级管理;加强督查、强化问责,做到了进一步落实入学宣传、专题讲座、专题课程、媒体宣传、校园活动、校地协同、经费保障和最终结果,全面创新“防艾”教育形式,构建起了具有西南医科大学特色的“防艾”工作体系,“防艾”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