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福人类”的宏大格局固然重要,然而“回报桑梓”的情怀和责任,更应该受到企业家们的重视。
◎ 川江评论员 朱付春
近日,一则新闻受到人们的关注:6月2日,京东集团创始人刘强东向母校中国人民大学捐款3亿元,获得广泛赞誉。相较前些年,不断有中国企业家向国外大学捐款引发讨论,不少网友问:为什么不捐给中国的大学?有钱为什么不支援国内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
与美国私立大学的校友捐款有百年传统不同,中国企业家校友向母校捐款起步较晚。目前,中国大学校友捐赠正在步入常态化阶段。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全国高校累计接收校友大额捐赠总额突破230亿,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复旦大学等五校突破10亿元;天津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等39所高校校友捐赠突破1亿元。
企业家“捐资助学”,都是自发善举,令人尊重。
向国外大学捐款的企业家,讲究的是不一样的格局。
去年曾向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脑科学研究提供1.15亿美元捐赠的盛大创始人陈天桥说:“我并不是说自己有多么高尚,就是要做对人类有意义的事,这让我感到兴奋和快乐。”他认为,该校研发的大都是一些能够让全人类受益的科研项目,其中自然也包括中国人。持此类观点的中国企业家,之所以特别选择捐助给某个国外大学,在乎的不是它隶属于哪个国家,而是考虑到它的相应科研水平和实力。
向国内大学捐款的企业家,重视的是传统情怀。
据统计,近年来,以校友名义捐款的企业家,包括马云、雷军、史玉柱等。刘强东在微博中说:“人大”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站,一生感恩。全世界所有优秀的大学,相当一部分的资金都是来自校友捐赠,我很高兴看到愈来愈多的学子开始向母校捐赠。
中国企业家捐助教育事业,格局和情怀,哪样更重要?
1981年,李嘉诚先生捐巨资创立汕头大学。那时,中国经济水平、教育条件都尚在起步阶段,李嘉诚先生此举,是一种“实业报国”的情怀和责任,“雪中送炭”,难能可贵。如今,众多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之利,经过自身努力,积累了财富的中国企业家们,回报社会,乐于公益事业,也渐渐成为自发行为。今天的中国,在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方面其实更需要“锦上添花”。在贫困地区,需要更多的“希望小学”;还有很多孩子,需要“营养午餐”和各类书籍。一些企业家“造福人类”的宏大格局,固然重要;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回报桑梓”“回报母校”的情怀和责任,更需要、更应该受到企业家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