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江都市报记者 陈新语 摄影报道
有这样一个男人,他心里埋藏着一份爱的情结,执着于公益事业的他,总是默默用行动践行自己的诺言;有这样一个丈夫,家有妻儿的他,为了贫困村的老百姓能够早日脱贫,选择了牺牲小我成就大我;有这样一个“第一书记”,厚着脸皮三天两头往农户家里钻,带动农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但总在农户准备留他在家吃饭时,悄悄跑掉……
他叫李代春,中共党员,叙永县少先队总辅导员。他用自己的才智与执着,为村民铺平了养殖发展的脱贫道路。
有一种身份 叫“我们同为人民”
李代春特别注重党性修养和品行建设,做到勤政为民、志愿服务。从业之初,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他主动奔赴边远贫困县工作。2011年,他积极投身到叙永县抗旱救灾工作中,随后又带领青年志愿者奔赴叙永县抗击泥石流抢险救灾一线,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不畏艰险、勇于担当、献身公益的志愿服务精神。
2015年叙永县“8·17”暴雨洪灾发生后,他组织30余名青年志愿者,搬运物资到灾区一线。当时状况十分紧急,一方面是灾区急需粮食和棉被,另一方面又因县城到重灾区(高峰)的路和桥全部被毁,步行需要8个多小时。为了节约时间,他召集大家先乘车途经云南省威信县高田乡,再弃车步行约三小时绕行过去。终于在第一时间将救灾物资送达抗灾指挥部。
随后,李代春又协助指挥部向受灾群众发放粮食和棉被,在抢险现场靠方便面充饥。直至次日凌晨,才回到指挥部设置在高峰完小的临时休息室小憩。供临时休息的教室里没有床铺和棉被,他就带领30名志愿者用学生课桌拼成“大木床”挤在一起打个盹。次日一早,他又和志愿者们回到县城,将队伍分成两组:一组留在县城组织赈灾募捐活动,另一组带上必备的物资工具再次奔赴抗灾一线,投入到物资分发、安置受灾群众、恢复生活秩序等后续工作中。
在整个抗灾期间,他带领30多名青年志愿者参加抗灾救援活动累计达20多天。“累,也苦,但是当时没想其他的,只是想到如果我不去做,受灾群众很可能就会失去家。我们同为人民,每个人都不想失去家。”李代春说。
有一份责任 叫“第一书记”
2015年8月,李代春被派遣到叙永县黄坭乡兴安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这是一个贫困村,山高路远,基础道路设施很落后,也没有优势产业,让这位刚到兴安村的“第一书记”犯了愁。
不管是脱贫还是发展,最重要的是要让产品能够运出去。经过近两年的改造,兴安村原有的小公路拓宽了一米,大大改变了村上的运输环境。有了基础道路,产业如何发展?在多方调查研究后,再结合兴安村的地质条件,李代春为村民制定了养殖发展的脱贫道路。
杜洪银就是兴安村的第一批受益村民。今年43岁的杜洪银家中有6口人,靠务农和养殖肉鸡来维持基本生活。今年3月8日,李代春从县城里带回来280只乌骨鸡苗,他来到杜洪银家中,劝说杜洪银通过养殖乌骨鸡来带动村里人通过产业脱贫。
将鸡苗交给杜洪银后,李代春并没有放手不管,而是三天两头就往杜洪银家里钻,了解饲养情况。空闲时间,他通过请教养殖专家,学习养殖乌骨鸡的技术。在李代春的帮助下,杜洪银饲养的乌骨鸡长势很好,再有三个月就能出售了。而这批乌骨鸡,也能给杜洪银带来一笔不菲的收入。“每次他(李代春)来我都留他在家吃饭,他总说自己忙,趁你一不注意,人就看不到了。他常跟我说,我受益了要多跟其他人宣传,带动大家脱贫就是对他工作最大的支持。”杜洪银说。
驻村帮扶中,李代春积极走社串户,深入贫困户家中了解其所需所盼,积极给予帮扶,并真诚对待每一个反映问题的农户,面对矛盾从不回避。他曾表示:“抓好了当地的青少年儿童,就不怕脱不了贫,更不用担心返贫。”
在做好村务、党务工作的同时,李代春还为当地青年建立了微信群,经常同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心声,注重发挥青年在脱贫致富中的引导作用。对于读高中、职业学校和大学的青年,他主动帮扶解困,鼓励其顺利完成学业。对于没上学在家赋闲的,他动员他们学技术、谋出路。在李代春的悉心帮助下,已经有50余名青年在成都、泸州、叙永等地学习汽修、厨师、美容美发等技术。
对于当地留守儿童,李代春联系爱心公益团队结对帮扶,同他们交流、做游戏、赠送学习用品、做心理辅导等。同时积极为兴安村规划项目、争取资金,逐步改善村容村貌,被县委评为“优秀第一书记”,受到当地群众衷心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