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32 川江都市报社主办川江都市报社出版新闻热线:3190929






2017年06月17日

川江信号 标志溯源

◎陶灵

信号台是川江助航信号标志设施的一种,属动感的,近似于马路上的红黄绿交通信号灯。另外,还有类似马路标志牌的岸标、浮标,以及夜间导航的灯标,形状有三角形、圆形、球形、船形、鼓形,左岸、右岸信号标志的颜色也各不同。

1980年上映的电影《等到满山红叶时》,曾经轰动了全国。影片中川江轮船上三副杨英和三峡航标信号员杨明的爱情故事,深深地感动了那一代人,同时让观众熟悉了“信号台”这种川江助航设施。几十年过去了,杨英与杨明的爱情故事和“信号台”一起,早已淡出了人们的记忆。虽然信号台仍然根植于川江两岸,却已鲜为人知。

电影里的那个信号台是奉节县老关庙信号台,最初建于上世纪20年代,它的位置在瞿塘峡西入口几乎与江面垂直的石壁上,地势险峻。当年有一个不满20岁的女孩,就是看了这部电影后,以为这里浪漫,沿着石壁上的石板儿路走来了,成了一名信号员。当她在这座信号台呆上一段时间后才发觉,哪有什么浪漫啊,等待她的是漫无边际的孤寂,峡里没有信号无法收看电视,一本杂志要翻上几十遍。习惯了孤独后,还得承受清苦,山上不通公路,生活物资和用品要靠自己从10多公里外的山下背上来,喝的水没有了,要挑着桶到崖下的江里去打,回挑时一步一步沿着几十米高的陡壁往上爬……所有的憧憬,被现实一下粉碎了。

信号台是川江助航信号标志设施的一种,属动感的,近似于马路上的红黄绿交通信号灯。另外,还有类似马路标志牌的岸标、浮标,以及夜间导航的灯标,形状有三角形、圆形、球形、船形、鼓形,左岸、右岸信号标志的颜色也各不同。

唐元和十四年(819年),大诗人白居易从江西溯江而上至三峡,看到有人举旗击鼓,引导船只过滩,在《入峡次巴东》诗中描绘:“两片红旌数声鼓,使君艛艓上巴东。”这种以举旗击鼓为信号的导航方式,可算是川江信号台的鼻祖,到了宋代仍然沿用。南宋著名诗人、资政殿大学士范成大在游记《吴船录》里记述船过瞿塘峡的情景:“每一舟入峡数里,后舟方敢继发,水势怒急恐猝相遇不可解拆也。帅司谴卒执旗,次第立山之上下,一舟平安,则簸旗以招后船。”其意是:前面一只船进峡几里后,后面的船才能进峡,不然无法避让,碰撞在了一起。官府派士兵手执旗帜,分别站在山上山下,见前面的船平安前驶后,便摇旗招唤后面的船进峡。

忠县境内有一处险滩,南岸的一山崖挺立江中,形成之字河道,稍没对准航向,奋力抢过滩头,既是船头不被撞上去,往往折断了桅杆和船尾发生灾难,故名折尾子滩。乾隆四十年(1775年),忠州刺史甘隆滨乘船亲自探寻折尾子滩航道,上下往返多次,终于弄清安全的航向,在挺立江中的山崖石壁上刻下“对我来”三个字,成为川江最早的助航标志。

江津龙门滩有一大石梁伸入江心,过往船只往往不识水脉撞石而毁,清道光元年(1821年),文生(秀才)郑飏捐资在江中的石梁上设置一根铁杆,指示船只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