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32 川江都市报社主办川江都市报社出版新闻热线:3190929






2017年06月10日

望 水

我们溯着流动的水,去寻找哲学与文化源头的时候,便可能受到智慧的启示:“河出图,洛出书。”(《周易·系辞上》)水在智者的理解中,又是乐趣的载体。孔子尚水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圣人这种水与山的动与静的比照,已经使水承载了智者的快乐。

水的甲骨文字形是: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这是水最早的汉字形式,也是我们最古老的象形文字。在水字这种舒缓而随意的形态展示中,我们可以悠然地感受到它的自然、柔美与韧性的潜质。 道家始祖老子对水便情有独钟“天下之罕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老子·四十三章与七十八章》)而古人理解的万物与生命构成的五行中水属第一,这在《尚书·洪范》便有记载:“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是我们生存的本质,在地球没有泥土的时候,水已经是地球上最活跃的物质了。

我们溯着流动的水,去寻找哲学与文化源头的时候,便可能受到智慧的启示:“河出图,洛出书。”(《周易·系辞上》)水在智者的理解中,又是乐趣的载体。孔子尚水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论语·雍也》)圣人这种水与山的动与静的比照,已经使水承载了智者的快乐。然而,水在圣人的喻示中并不永远产生快乐,孔子从匆匆的流水中也感受到了时间流逝的伤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种“不舍昼夜”的时间流逝,也隐喻了儒家勇猛精进、积极人世的理想境界。

水在我们传统卦象空间方位的四象八卦中属于正北方:“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周易·说卦》)人体内水属肾,肾是人的元气与精神凝聚的地方,是活泼与健康的人的精神本原,古人在精神飘离躯体的可怕想象中,赋予了水在人体内更重要的位置。我们科学的理解自身的构成,人体的成分百分之七十是水。我们脱离水的抽象理解,也可以透彻地看到水惠泽万物的高贵品性:“润万物者莫润乎水。”(《周易·说卦》)

古人朴素的眼睛,更早看到了水的善美和谦卑的美德,也许只有干渴中的饥饿与绝望,我们才会懂得水于我们生存的意义。“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俄于道。”(《老子·八章》)只有水这种善美与宽容的深层启示,我们才能深切地感受到人类自私与卑怯的渺小与可怜。水无色无味而又循环不已的特性,又成为佛家“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心经》)的心性体现。有流水便有彼岸,彼岸是佛家悟道的境界:“著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坛经·般若第二》)水呈现了禅宗悟道的圣洁与涅槃后光明无染的境界。

有一则禅宗公案:一位学禅的人向日本禅师南隐问禅,南隐以茶待客,客人的茶杯注满了水时,南隐还在倒。问禅的人看到茶水不断溢出茶杯,便提示南隐:“水都漫出来了,不要倒了。”南隐却说:“你就像这只杯子一样,里面装满了你自己的想法,你不先把你自己的杯子倒空,叫我如何对你说禅?”这种水滥杯外的平常事,成了禅师的教禅方法。儒家却以“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来比喻“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孟子·尽心上》)的处世之道。在道家,水满则溢却体现了“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老子·四十四章》)的人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