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建树
我来自农村,祖辈都是地道的农民,文化程度不高,所以家风是没成文的。但从小到大父母的言传身教,却一点点渗透进我们子女的骨子里。
作为一个在贫困家庭中成长起来的人,我觉得父母留给我们此生最宝贵的家风之一就是“勤劳撑起清贫家”。
上世纪60年代中期,父亲转业回到自贡铁路局上班。转业前,父亲经人介绍认识了母亲。成家不久后,孩子们陆续出生,由于爷爷自己家的子女也太多、太小了,父母只好分家过。后来,为了照顾家小,父亲辞职回家务了农……
回到家徒四壁的土房中,面对“穷得叮当响,舀水不巴瓢”的家,凭借从军的磨练,坚强的父亲安慰胆小的母亲:“没事,我好手好脚的,今后我用双手为你撑起一个清贫家”。从此,父亲成了我家的顶梁柱……
上世纪80年代,农场土地改革的春风,吹到了我家房前屋后的田坎上。父亲忙里忙外,一直都是乐呵呵的。每天早出晚归,奋战在自家承包的田土里。挖地、松土、犁田、播种、插秧、施肥、治虫、除草、匀苗。收完水稻种高粱,还套种大豆、豇豆等蔬菜,然后又忙播小麦。要问父亲在哪儿,田间地里准没错。
在夜间梦中醒来,我多次不见爸妈的身影。一次,我壮着胆子问哥哥,得知父母到二道桥河边上自留地干活去了。反正睡不着,我和哥哥决定偷偷跑到河边上去看看。看到妈妈正在挖土,爸爸正在挑土,一次次挑到不远处的河滩空地上。那是几块没人要的地,下雨就要被淹没的荒地,正被爸妈逐渐加宽、加高、加厚,改成一块可种庄稼的土地。在昏暗的月光下,爸爸满头大汗,光着膀子,挑着两筐泥土,不时发出“呼哧呼哧”的喘息声。
到了秋天收获时,妈妈把粮食盘存后大吃一惊:我家当年的粮食收成,比过去生产队3年所分粮食的总和还要多!就在当年,我家不但还清了头年借的粮食债,第二年后还有较大的结余。凭借父母和全家勤劳的双手,加上好政策,我家终于解决了困扰17年的大问题!
上世纪90年代中晚期,父亲继续靠自己勤劳的双手,挣钱翻修了自己居住的房子,再后来,全部换成了大瓦房。
2005年前后,父亲把其中三间瓦房找人推倒,修成了小平房。就在我父亲踌躅满志,准备筹钱把剩余的其它两间屋子换成小平房时,由于长期操劳,在挖红薯时竟累倒在田坎上,昏睡了半天,后被人发现抬回家中。
2007年,父亲竟一病不起,不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回到老家,睹物思人,回想父亲一生辛勤,一生劳作,虽然没有为我们留下什么值钱的家当,但却留下了勤奋朴实的家风。他的几个儿女从小到大都像他一样很勤劳,没有一个是好吃懒做的,受到乡邻们的好评。也许,这就是父亲此生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家训吧!
(注明:版面原因,稿件略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