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苗
历史上,诸葛亮素衣纶巾,手摇羽扇,指挥三军飘然淡定,让多少人膜拜不已。羽扇纶巾将诸葛亮的风度气质、名士形象、儒将风范、道德修养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对我来说,一把蒲扇却摇动童年几多时光,甜随风来。
小时,湾子里还没有通电,解暑的利器就是蒲扇。一到夏天,奶奶就把旧扇子拿出来,扇边坏了就用布条包起来缝好,扇把断了就加根竹片什么的绑好。实在不行就去买一把,蒲扇、竹扇、苇草扇都行,力争做到人手一把。
三伏天,吃顿饭都汗流浃背,没有蒲扇简直过不得。蒲扇不仅扇来凉爽,驱逐蚊虫,在待客礼仪中也非常重要。盛夏,家里来了客人,头冒热气,汗水长流。奶奶热情地招呼客人坐下,然后递给他一把最好的扇子:“快扇一扇,凉快些。”待客人摇蒲打扇,奶奶又给客人倒上一杯凉茶,端来洗脸水。再扇一扇,凉风扑怀,客人浑身舒畅,心里满是感动。
夏夜,人们吃过饭,冲过凉,便摇着扇子到晒坝乘凉聊天。这可是辛苦一天最美的时刻。临近的主人家赶忙招呼小孩子端板凳出来摆上。有的小伙伴拿出家里多余的席子铺在地上,一边躺着一边摇着扇子数星星。“你看你看,那颗星雀(星星)屙屎了。”“月亮光光,高高照在天上……”“不要指月亮哟,你看它像把镰刀,要割你的耳朵!”有大人开玩笑吓唬小伙伴。胆小的伙伴听了,赶快用双手捂住耳朵,不敢出声。大人们一阵哈哈大笑。
夏夜乘凉,我最喜欢听洪坤大公摆龙门阵了。大公把《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摆得有声有色,夜夜听不厌。小伙伴对大公佩服得五体投地。狗儿趴在一边似乎也听得入了迷。大公用蒲扇拍拍我们的脑袋说,娃儿些,要好好读书,争取跳出农门!
夏夜乘凉,最美的是还有凉糕吃。奶奶总是在大家聊得高兴之时端出几碗凉糕。小伙伴们翻身坐起,一碗凉糕下肚,好凉快,好好吃!也有大方的人对家人叫道,回去把烧箕里的毛豆角端来大伙吃!一摇一说一笑间,暑气消了不少。
渐渐地,有的小伙伴躺在席子上打起了呼噜。大人用扇子拍拍他的腿:“回去睡,有蚊子!”拍不醒的,只好抱回家了。月光如水,蛙鸣声声,乡村的夏夜如此温馨。摇着蒲扇各回各家,几多时光,摇得雪白一地。
儿时乘凉乐无穷
◎杨文平
有了风扇和空调后 ,蜗居在钢筋混泥土中的我再不需要外出乘凉了。可是我那颗躁动不安的心啊,却飘飘荡荡,穿过城市五光十色的夜空,飞回了儿时的夏夜中。
当天空中最后一缕火烧云褪去时,院子里的老少爷们儿便摇着蒲扇,趿拉着鞋子,提着草席、篾席、座垫,不约而同地向山垭口当风的草坪走去。大人们抽着叶子烟,或坐或躺,在习习凉风中兴奋地谈论着庄稼的长势,预测着金秋的收成,尽情享受晚风吹散一天暑热和疲劳的惬意。
而孩子们呢?夏夜乘凉是小伙伴最快乐的时光啊。有时,我们捉迷藏,趁着朦胧的月光东躲西藏,生怕别人发现,又常常担心别人找不着自己,往往就探头探脑,尖声呼哨,疯喊疯闹;有时,我们听音乐,伴随“云破月来花弄影”的美好夜色,收音机里有人吹笛子,有人吹口琴,有人拉二胡;有时,在悠扬的乐声里有人唱川剧《潘金莲》,有人吼河南梆子,有人唱京剧《沙家浜》,有人唱黄梅戏《天仙配》,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我们还邀上三五伙伴,趁着夜色的遮掩,鬼鬼祟祟地刨花生、挖红苕、摘蕃茄、偷西瓜、烧筒筒胡豆、砍包谷杆、撕高梁杆,不论生熟,我们都狼吞虎咽大吃大嚼,然后把瓜皮壳渣扔得满地都是。更多时候,我们静静地躺在爷爷奶奶的怀里,聆听着田间呱呱的蛙鸣,嗅着弥漫在夜空中的稻花香味,掰着手指头数星星,瞅着月亮里的嫦娥仙子和小白兔,老是打破砂锅问吴刚为何老是砍不倒梭椤树。
那时,我们经常偏着头睁着好奇的眼睛,竖着两只小小的耳朵,津津有味地听大人们讲故事。从前啊——“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武都头景阳岗打虎”、“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甚至有时候还听到王奶奶讲“张飞杀岳飞,杀得满天飞……”听着听着,我们就迷迷糊糊地进入了梦乡。一觉醒来,露珠沾满了睫毛,蚂蚁在滑不溜秋的身上爬来爬去,痒酥酥的……
薄荷清凉韵味长
◎黄玉茂
陆羽案前高座次,药王殿里贵为皇。若非天上思凡草,怎得清凉韵味长。
——南山小院《七绝·薄荷》
每年夏至之后,天气就渐渐像蒸笼,还没到大暑就让人吃不消了。食不知味,只想喝水。
小时候农村条件不好,家里没有空调,只有把嗡嗡响的电扇,天气热得要死还总是停电。我们还能坚持,却可怜了妹妹——几岁的小孩子,我只得为她摇扇降温。风小不凉快妹妹也不哭闹,看见我为她打扇累了,还心疼地为我扇风,只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姐姐,心里难过,妹妹本就可爱,谁能不疼。我便冥思苦想如何解暑。
一日我出去摘菜,路过几根田埂,看见长了许多薄荷,郁郁葱葱。我想到街上喝的薄荷水,不仅香气怡人,喝下之后还神清气爽,就拿镰刀割了几大把带回家。
我就把薄荷摘了烂叶枯叶,用井水洗净,一锅水烧开,薄荷扔进锅里煮一会儿后捞出。舀一勺薄荷水凉在碗里,加点白糖搅一搅,一尝——爽!喝了之后出点汗,觉得通体舒畅,似乎不觉得那么热了。而且比街上卖的薄荷水、薄荷糖味道好多了。我赶紧给妹妹尝尝,妹妹抿了一嘴,就用亮晶晶的眼睛望着我,乐了,没几口便碗底朝天了。
很早就听大人说过,薄荷,性辛凉,可出汗解热,清新明目。我就想如果用薄荷水给妹妹洗澡,那应该也很凉快。我把剩下的水加点冷水,给妹妹洗澡,洗了之后,一身香香的,小孩子的皮肤本来就好,让我忍不住亲了几下。我这时已是满头大汗,便和姐姐也洗澡去了,洗的时候就感觉很舒服,洗完之后更觉丝丝凉意。微风吹过,全身毛孔仿佛张开一样,那个凉爽劲儿!这下就是停电我也不怕啦……
之后我便如法炮制,让家里人都用薄荷水洗澡。把喝的薄荷水用大盆盛装,泡在井水里,待洗完澡后倒出来喝一喝,用老家的话来形容,叫“巴适得板”!我想,冰糕雪糕也莫过于此吧。
从那之后我就到处搜寻哪里长有薄荷,每次割的时候也必定留一些,不然,许久都长不出来。偶尔家里的饭桌上也会有薄荷做菜。虽然天气会越来越热,但妹妹的胃口却越来越好,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真是太感谢薄荷了。
后来,每年有机会我都这样做。再后来妹妹长大了,我也离家工作了,薄荷就成为儿时的美好回忆了。
薄荷的花语是“愿和你再次相逢”,我也期待着和薄荷的再次相逢。
夏日避暑趣事多
◎刁海涛
在没有空调甚至没有电风扇的那些日子里,泸州人是怎样消暑纳凉的呢?
吃过晚饭,夕阳西下,室外温度比室内下降得更快。大家都会到室外找一块宽敞的空地,或者在大树的浓荫下,坐着小板凳聊天,每个人手里都有一把避暑神器——蒲扇。我们还有一句顺口溜:七月天气热,扇子离不得,你热我也热,扇子借不得。
有时候天气实在太热,到了很晚都还没有退凉的话,我们会把凉席枕头搬到外面,睡在地上自然就能看见夜空中满天的星星。最容易让人辨认的是那颗最亮的启明星,还有北斗七星,运气好的话能看到流星划过夜空,快得让你来不及许下心愿。
白天特别是中午过后家长不允许我们外出了,因为那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候。每当有卖冰糕的人从外面经过,我们会花5分钱买上一支。把冰糕放在嘴里慢慢地吸,生怕融化的冰水滴在地上,更怕冰糕突然发生“雪崩”断裂掉地上。最后吃剩下的棍子我们也舍不得丢弃,收集起来就变成了我们挑冰棍的游戏。
因为没有冰箱,冰糕也不可能常吃,吃西瓜又没有那么好的条件。为了防暑降温,家里也想了许多办法。熬点绿豆汤来喝就能清热解毒,也可以将西红柿的皮剥去后切成一块块,加上白糖放置一段时间变成酸甜可口的饮料,吃起来又解渴又解暑。
小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什么是中暑,更不知道中暑也会有生命危险。夏天我们最喜欢的是游泳,附近有一条小河沟是我们常常去游泳的,午睡后约上几个同伴,顶着烈日走半个小时才能到河边。皮肤晒红了,又脱了一层皮也在所不惜。为了游泳有时候生怕突然变天,因为下雨就去不成了。
夏天有两样昆虫会让我们着迷,那就是白天飞舞的精灵——蜻蜓,还有晚上一闪一闪的萤火虫。不知道那时候是真的没有现在热,还是因为玩性大而忘记了热。也许时间太过于久远,夏天留在记忆里的只有小伙伴们的游戏,只有浩瀚的夜空,只有水中的“浪里白条”,只有童年无忧无虑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