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付春
今天,是高考第二日。2.8万名泸州考生,正在进行着他们青葱岁月里一场有关奋斗和梦想的“战斗”。高考,是人们一生中永远留驻青春的符号,谁能忘怀?
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在《我的三次高考》中写道,“8月底的一天,我和我妈在地里种菜,大队的人找到我说县里有电话来。我急忙跑过去,县教育局长对我说你的录取通知下来了。我拿到通知书一看是北京大学,当时就乐疯了。”
在大学扩招之前,从恢复高考到1990年代初,高考录取率很低,那些年的高考,确实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落榜并不是什么稀奇事,考上大学的人也只有少数。不用说象俞敏洪这样考上名牌大学,就是考上一般的院校,也足以令人“漫卷诗书喜欲狂”了。那时候的大学,离绝大多数考生很遥远,远得就象梦想。
作为一名70后,我经历的高考还是在七月。七月流火,那时却因高考,被称之为“黑色七月”。特别是最后冲刺那个月,记忆里满是教室里的安静,和窗外悠远的蝉鸣。同学们除了忍受炙热之苦,还有时时如影随形的心理压力。志愿填报是在高考之前,那时没有一本、二本,只有重点院校、本科院校、专科院校之分。“精确”填报志愿,那时也非常困难。记得一位成绩很好的小伙伴,因为填报志愿和高考成绩的落差,直到9月开学许久了,录取通知书才姗姗来迟。那段时间,他每天的焦灼神情,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忆犹新。
今天的高考,当然依然与梦想相关。但是,“金榜题名”与“名落孙山”,已经没有当年几乎“定夺人生”那样的高度了。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生选择的多元,让我们感同身受今日高考的肃穆、紧张,抚今追昔的同时,心里多了些放松和释怀。世界那么大,重要的是可走、可选的路已更多,并非一定要走多远。
电影《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讲的是最好的青春、大学时光的结束。而对于今天正在鏖战高考的2.8万名泸州考生而言,最好的青春,才刚刚开始。高考,只是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