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码“虚”价到明码实价的过程,正是商家走向诚信,市场和行业走向成熟的过程。
◎ 川江评论员 屈德辉
日前,本报报道了泸州有关部门对商品明码标价情况进行检查,规范商户标价行为。且不论结果如何,就当前的不少市场、商家而言,明码标价容易、明码实价很难,不少明码标价最终沦为明码“虚”价。
自1990年原国家物价局发布《关于商品和收费实行明码标价制度的规定》,到2000年原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根据《价格法》的相关规定,以8号令形式出台了《关于商品和服务实行明码标价的规定》以来,明码标价已经提了很多年。现在,在一些大的商场、市场,也确实明码标价了,但标价不实的情况却在不少市场和行业中广泛存在。
如在家居建材行业,明码“虚”价现象就比较普遍。一些卫浴、家具产品,往往都可以在标价基础上打折,打折基础上再讲价,买的东西多的话还另有优惠,这种明码标价≠明码实价的现象早已成了常态。
为何明码标价最后却变成明码“虚”价?
经营者认为,多年来消费者已经养成了讨价还价、货比三家的习惯,你实行明码实价、“一口价”,不准讲价,想买东西的顾客往往扭头就走,反而打折幅度越大、还价空间越大,才越能达到促销目的。
对消费者而言,一边在抱怨商家定价随意性太大,无法确定商家明码标出的价格是否真实可信,一边又在固执地要讲价还价,总感到如果不讲讲价钱,或者商家不打折、不降价,买了就会吃亏上当。再加上怀着 “砍”一点算一点的心思,消费者依然对讨价还价乐此不彼。
由于常年来形成了讨价还价的消费习惯,无论经营者还是消费者,往往对开始推行明码实价持怀疑态度;而买卖双方的互不信任,更是明码实价难以普及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尽管如此,明码实价仍是市场和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这是让商家诚信经营,让百姓明明白白消费的重要方式和途径。而从明码“虚”价到明码实价的过程,正是商家走向诚信,市场和行业走向成熟的过程。
这对相关主管部门而言,不仅要检查是否明码标价,更要看是否明码实价,在检查督促的同时,建立更广泛的诚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