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变宽了,路面平整了,乱扔垃圾的少了,沿街占道经营摊点消失了……”说起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带来的变化,家住大慈路的居民张阿姨感叹不已。
经过两年多来全市上下的不断努力,泸州市容市貌有了明显改观。作为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市民,对这些变化有何感想?日前,川江都市报记者走近市民,倾听他们的心声。
◎ 川江都市报记者 曾刚
商家:环境改善 感觉生活更美好了
大慈路位于中心城区,毗邻水井沟,每天人流量都很大。以前这里曾被市民称为“杂货一条街”,本就不宽的道路两侧几乎被占道摊位占完,途经此处的行人和车辆经常发生拥堵。而现在从这里经过,占道摊位已经不见了,路口的几家五金店也“坐商归店”,以往拥堵的道路宽敞通畅,“白加黑”道路升级改造,让这条街一改往日杂乱无章的面貌,变得井然有序。
“街上不堵了、凌乱的商铺不见了、每天刺耳的电喇叭吆喝声也消失了,以前坑洼的水泥路面铺成了沥青路。”在大慈路经营服装店的杨女士说,街道环境的改善,让人感觉生活更美好了。
“创文”宣传 让市民素质不断提升
泸州水井沟是展示酒城形象的主要窗口之一,在“创文”过程中,市民的文明行为关系到泸州的城市形象。
在人来人往的报恩塔广场,几位年轻男女正坐在广场长凳上聊天、吃东西。吃完之后,一看离垃圾桶还有一段距离,他们站了起来,绕了几步路把用过的纸巾、盒子,投进垃圾箱里。
环境清洁非一日之功。谈起文明城市创建以来环境的变化和市民素质的提高,在报恩塔广场清扫垃圾的环卫工人李大姐深有感触。“虽然每天来这里耍的人很多,但是现在卫生情况大有好转,吐痰的、乱扔垃圾的都少了很多,我们的工作量大大减少。”
而更让李大姐高兴的是,通过“创文”宣传,市民的环境保护意识得到了提升。“每个市民都自觉维护环境卫生,别人也不好意思破坏,即使有外地游客在这里游玩,他们手里有垃圾,如果找不到垃圾箱,看见我在扫地,都会主动过来把垃圾交给我。”
细微之处见文明,点滴之间看进步。街道变宽了、道路平整了、环境更加整洁……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路上,每一位普通市民都深切地感受到身边的变化。
环卫工人:感觉工作轻松一些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对此感受最深的则是身处一线的环卫工人。
在石马沟农贸市场附近,负责这一带卫生清扫的环卫工人老刘用他的感受诉说“创文”带来的变化。
“以前石马沟一带都是水泥路,由于年久失修,到处都有小坑小凼,路况不好,清扫起来十分费力。”老刘说,随着泸州对城市道路的改善和环卫设施的升级,需要环卫工人清扫的坑洼道路、破损道路越来越少。而且还增设了扫道车,利用夜间或凌晨对主干道进行清扫,清扫效率明显提高,大大减轻了环卫工人的负担。老刘告诉记者,有了扫道车的前期清扫,现在的工作轻松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