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黔西县苗族服饰,以其做工精细繁浩著称于世,精美装饰工艺引人入胜。不同的是,各地的苗族服饰风格迥异,其制作工艺也别具一格。
2006年6月,黔西县苗族服饰制作工艺,被黔西县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箐脚式”
黔西县化屋苗族服饰又称“箐脚式”。
“箐脚式”苗族服饰文化以织金县箐脚乡为代表,其集中分布于织金箐脚、黔西化屋、金沙清池等地。
“箐脚式”苗族妇女的装饰也别具一格,女子绾发髻,外绕假发呈圆盘状。衣裙为上穿对襟无扣长袖衣,下着两侧有褶长裙,系长方形蜡染花围腰。
对于未婚女子则扎长辫垂直于肩或将长辫盘于头顶,罩之彩饰圆绣环花套,插银簪,簪头坠彩珠吊,衣裙镶珍珠响铃。
“借魁式”
黔西县中坪苗族服饰以“借魁式”为代表,分布在黔西、大方、金沙等地。
“借魁式”苗族少女头饰为绾发髻,扎长近8米的双层头帕。妇女则用头发绑扎半圆形竹片头衬,缠绕假发和毛线,表面包白布,形成跨过两肩半圆形头饰。
他们上穿有衽无扣夹层长衫,穿时翻出左襟;下着长裤,系素色围腰,扎条纹挑花腰带。
“定新式”
“定新式”以黔西县定新乡为代表。女子头式分两种:一为上四里,包羊毛头绳于头顶端呈圆盘状,外罩假发;二为下四里,将羊毛头绳掺与假发缠绕于头顶,前大后小,呈蘑菇状。
她们上穿对襟衣,衣摆镶蜡染花块,衣袖缀挑花和织锦花块;外罩前长后短的交襟披肩,肩背一般以织锦为主,间或有挑花和刺绣;肩臂和胸前绣有大块百鸟图案和田园山川图案,两片前摆在中间打结于腰后;下着蜡染百褶长裙。
少女的长裙则以挑花、刺绣和织锦为主,系挑花长围腰,围腰上部镶挑花或刺绣三块,中间镶青布。其身后吊多条拂花飘带,飘带下稍饰以珍珠或须昂,有的饰以响铃;打白布绑腿,用挑花带绑扎,穿布底鞋。
“定新式”苗族男子头裹羊毛帕,重达35斤,大如箩筛。服饰为身穿羊毛或麻布长衫,领口用浅蓝色布滚边,袖口镶接20厘米左右的蓝色阴丹布。下穿长筒裤,脚穿线耳鞋或布鞋。
“铁石式”
铁石苗族服饰以黔西县铁石乡为代表,分布于铁石、素朴、太来、协和、定新等镇(乡)。
其少女头顶盘发髻,包裹长约8米的青、白头帕,用垂吊各色流苏的蝶纹挑花带扎紧。
其已婚妇女是不缠挑花带的,上穿无领敞胸对襟衣。前摆齐腹、衣脚裁成斜线,后摆至踵,衣背缀挑花背褡,称为“反宽衣”。下着蜡染百褶裙,裙脚有红、白布块贴花。系花围腰,扎织锦腰带,身后系挑花飘带。缠白布绑腿,穿布鞋。
◎周训超 罗兴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