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32 川江都市报社主办川江都市报社出版新闻热线:3190929






2017年06月05日

泸州市疾控中心对汛期洪涝灾害公共卫生专题风险评估

提高监测质量 减少食源性疾病发生

◎川江都市报记者 周丽

6月2日,泸州市疾控中心组织进行今年汛期洪涝灾害公共卫生专题风险评估。今年汛期降水量较常年均值将总体偏多,汛期由暴雨、洪水诱发的地质灾害的范围和强度有可能增加,尤其以长江以南的纳溪区、合江县、叙永县和古蔺县等地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仍然较大。

传染病 防控风险增大

根据评估分析,汛期洪涝灾害发生后,细菌性痢疾和感染性腹泻为重点的肠道传染病发病率上升的风险将增加,而局部地区发生聚集或暴发疫情的风险增大。同时,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为代表自然疫源性疾病发生的风险增大,而登革热、疟疾、寨卡病毒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疫情风险将视当时媒介监测结果和是否存在输入性病例而定,如果存在输入性病例,而媒介生物密度又增大,其传播的风险将增加。

同时其他疾病如高温中暑、上呼吸道感染、眼结膜炎和皮肤病等疾病发生的风险将增加。

饮水食品安全 有较大风险

据评估,汛期出现饮水安全风险较大,主要为介水传染病发病率上升和介水中毒事件的风险增大;食品安全风险也比较大,主要表现为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上升和食物中毒事件风险增大。

职业安全 不可松懈

如果没有次生灾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工厂、企业受损的可能性不大,其有毒有害物质泄露到江河水体和周围土壤的风险不大,但出现有毒有害气体向空气中泄露的风险将可能增加,引起部分人群(尤其是职业人群)发生中毒的风险增加;而当发生次生灾害破坏了工厂、企业等时,其储存的有毒有害物资向江河水系、周边土壤泄露的风险将大大增加,对更广大群体的健康威胁风险也将大大增加。

由于洪涝灾害发生的严重程度、波及的范围不确定,尤其是其是否引起次生灾害(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及次生灾害发生的严重程度、因有毒有害物质泄露而导致的燃烧、爆炸等事件的不确定,其所引起的公共卫生风险有所变化,总的来说,洪涝灾害所致公共卫生风险将与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和波及的范围及是否发生次生灾害等出现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即灾害越严重、波及范围越广,发生次生灾害越多,其所致公共卫生风险也将越大。

防控建议 加强监测分析

专家们评估建议,积极加强汛期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应急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到“组织、人员、技术、物资、经费”五落实,为抗洪救灾及灾后防病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加强对汛期各种传染病、食物中毒及其它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和分析,进一步做好汛期公共卫生尤其是传染病疫情的预警,加强灾区环境消毒,加强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分析,及早发现,及时防控,确保洪涝灾害发生后无大的疫情发生。

同时,加强汛期病媒生物监测及防控知识的学习培训力度,熟练掌握病媒生物监测技术及各种消杀器械、消杀药品的使用;加大对汛期尤其是洪涝灾害发生后各种病媒生物的监测和预警力度,及时发现并严格隔离治疗疟疾、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输入性病例,严防自然疫源性疾病暴发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进一步加强灾后饮水应急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及时预警饮水和食品安全信息,全力做好饮用水源的消毒和保护工作,防止介水传染病、食源性疾病、介水中毒事件和食物中毒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