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听到这样的对白:“你为什么要旅行啊?”说什么答案的都有,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终将走完的旅程,能留下点儿什么。
◎ 川江评论员 汤骏
5月18日13时左右,古蔺22岁的轮滑爱好者成冲背着30多斤的背包,脚踩心爱的滑轮,踏上了从古蔺到上海2000多公里的旅程。他说,上海只是第一站,以后,他还打算和朋友一起轮滑去内蒙古和新疆等地。
对于旅行方式多元化的今天,轮滑旅行已不算什么新奇事。自驾、骑行、徒步,旅行方式不断翻新。五花八门的旅行方式,已经不再是一种“奢侈附件”,反而演变成一种内在需求。而这种需求绝非莫名的,或许是碰到棘手的事逃避,或许是压抑太久想要点儿自由……再高级一点,有想经历更多考验的,想重新认识自己的,找理想希望的……
有一阵,不少人把“穷游”当作一种出游方式,绝不仅仅是一个网站的推波助澜。因为在“穷游”流行之前,压根儿就没人把“穷”和“游”两字放在一起来用。这种改变证明了,更多人的眼光和视角变了,变得更特立独行也好,变得更匪夷所思也罢,他们扎起堆来,想用自己的方式,去和外面的世界聊聊,这被看作旅行的意义。
个人觉得,无论选择怎样的旅行方式,总归能从需求中衍生意义。以前那种单纯到一个景点,摆个POSE,咔嚓一声的“留影时代”,已然成为过去。旅行路途中,所经历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地理环境,原始的风土人情,都需要靠自己的观察和感受,这是我能找到的旅行意义之一。
其二,在旅途中,会结识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旅人,大都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背景和不同的故事。有时只是结伴吃顿饭,要么是一起走上半程,相互分享和交流。当然,这是一种让人接受和认可的、非常自然的方式,能让人多出一些观点和看法,当再回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时,能让心境变得更加坦然。这似乎已成为解决“巴别塔式”(沟通障碍)问题最好的一剂处方。
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个人旅行,做一些主动思考还是很有必要的。旅途中很自然地有和自己独处的空闲,无需刻意,到那时就会发现,没啥琐事,又没人吵吵,这对思考来说,真的再合适不过了。当然,“独处”这回事儿,“教不了”也“学不会”,得靠自己认知的积累,纯属个人体系的建立。
我经常听到这样的对白:“你为什么要旅行啊?”说什么答案的都有,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终将走完的旅程,能留下点儿什么。就像古蔺小伙儿成冲说:“下雨了,我就停下来,等雨停了再继续往前走;鞋子坏了,就停下来修;但自己选的路,爬也要爬完。”
这样就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