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社交场合“排童”的新闻屡屡见诸报端。一方面,在苛责“熊孩子”时,认为他们已经有能力也应该懂事;另一方面,对熊孩子采取的行为,却不是对一个懂事的人该采取的沟通,而是如同粗暴般的恐吓。
这是无法自圆其说的,赞成这种做法的大人,其实应该反省自己是怎样长大的?缺失了什么?以后如何与别人的孩子相处,如何与自己的孩子相处?
“孩子是一切的中心”?
《纽约客》杂志驻北京记者彼得·海斯勒曾在其著作《寻路中国》中,这样描述他在一所医院大厅里观察到的“管教”:在这个城市里,小孩子成为了一种非常畸形的中心人物——孩子越小,大人们围着他转得越近,仿佛一颗颗大行星围绕着一个小太阳在轨道上运转。
可是这样的亲近关系丝毫不利于纪律的形成,等待抽血的大厅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呵斥和叫喊。宝贝们在大厅里相互追逐,时而钻进排着的队伍,时而又钻出。到了抽血的时候,他们大喊大叫着,仿佛面对的是一场“灾难”。
这样的情况与其说是如今社会所特有,不如说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这种家庭式管教,出现在上世纪60年代法国心理学者的描述中,朱丽叶·F-伯特尼尔、让·拉普朗虚、亨利·埃都对其有讨论。他们总结这些家庭的共同特征:在这些家庭里,孩子既是“小皇帝”也是“小囚犯”。他是大人谈话的中心,但那只是大人讨论他,谈论怎样教育他,但从来不与他交谈。这些大人,将孩子置于自己生活的中心,让自己围绕着孩子转,美其名曰:“为了孩子好”。
一方面,把自己的身段放得很低,把自己的年龄层放在了孩子的年龄层,“设身处地”地一步步安排孩子的行动;另一方面,又把孩子的年龄层放在了大人的年龄层,要求他们像大人上班一样按部就班,独立自主。
把法国心理学家的描述,套用到医院这个场景来看,家长有没有试图和孩子讲清楚抽血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有没有真的把孩子当孩子,把自己当大人?
咱们身边很多家庭的父母和孩子“讲道理”的场景是这样的:你要是乖乖做完某事,我就给你某种奖励。例如,你要是乖乖抽完血,等下我们就一起去买糖吃。
对于这种讲道理的方式,大人和孩童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瑞士著名心理语言学家皮亚杰在其著作《发生认识论原理》中这样描述儿童的逻辑思维方式:儿童作出因果解释时,常常是在进行运演性综合的同时,又将这综合归因于客体。
这句话很绕,举一个口语化的例子,大人跟孩子说:“不听话就要打屁屁”,在大人听来,强调的是“听话”,但在孩子听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只要打屁屁,我就可以不听话。”
最大的弊病也就在于此,对孩子来说,往往从来没有人和他们像大人那样讲清楚道理,他们只是被要求服从。但以孩子的认识水平,他又往往会误读这些要求,把“讲道理”错误理解成“谈条件”。
提前补课比事后管教好
法国心理学家的好玩之处在于,他们中真的有人从儿童的角度来观察“管教”这个话题,比如让娜·范·登布鲁克著有《儿童对付难以相处的父母实用手册》一书,这可不仅仅是换位思考,他提出了一个和孩子“讲道理”的范式。
作者这样写道:“儿童确实是唯一能够为父母做点什么的人,因为他们自己拥有尚未成为人的优势。”
这本书是从小孩的角度来看大人,他强调儿童的天赋,正因为小孩还没有接触过成人的社会,更有可能表现出更大的自由,组织或延缓了文明的僵化。
法国心理学大师弗朗索瓦兹·多尔多,曾经对比过不同社会类型对待儿童的宽容度,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出于经济原因或者因畏惧冒险和未知事物,所有社会都不信任年轻人的自由和急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假说,有一种集体无意识的拒绝:社会害怕儿童自身的天赋。”
所以,多尔多如是感叹:“人类状况最大的悲剧,就是我们在一生中创造力最旺盛、视野最广阔的时候被置于成人的束缚之下,身体的不成熟矛盾地伴随着一种自然天赋和感觉非同寻常的早熟。”
多尔多给家庭中的“讲道理”开出这样的范式:家庭本来就该是孩子成长的苗圃,在苗圃里,孩子本应能够看到榜样的力量,父母的活力和劲头,可以让孩子产生长大地欲望——既然当爸爸妈妈这么开心,我为什么不努力长大去当一个爸爸妈妈那样的人呢?
和孩子讲大人的道理,最难的地方在于“打基础”。一个已经知道医院是病人看病的地方的孩子,比起不知道医院是干什么的孩子,更容易理解为何“医院需要安静”。
“熊孩子”之所以熊,更多时候是需要“补课”的,让孩子发自内心的理解道理,而不是单纯的“管教”。
别以大人的准则教孩子
早在100年前,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就在《儿童的人格教育》一书中,讲到了对“熊孩子”单纯使用“管教手段”所带来的弊病:“人们常常以为,孩子哭闹不讲道理,是天生的气质差异。其实不然,有交流障碍的孩子,往往缺乏强烈的社会情感。这些孩子在家中,从来没有完整表达过自己的需要。妈妈为他准备好了一切,他没有感到需要讲道理的需要,他能做的只是服从,从而丧失了真正需要讲道理时的交流能力,进而丧失了社会适应能力。”
尝试理解孩子,记住一点很重要——孩子并不是缩微版的大人,孩子并不会生来就知道世界的模样,一点一滴的小道理和小知识都需要大人的教导。
英国心理学大师唐纳德·W·温尼科特举过一个例子来讲幼儿和大人思维方式的差异:如果一个小女孩跟爸爸说“想要飞”,爸爸不会告诉他“小孩子不会飞”,相反的,他爸爸会把她举起来,扛在头顶上飞来飞去,再把她抱到柜子上面,让她觉得自己好像一只小鸟,回到了鸟巢。
温尼科特指出,两岁到四岁的小孩同时活在两个世界中,一个是我们跟小孩分享的世界,另一个则是小孩自己想象的世界。这两个世界重叠在一起,所以,孩子比大人能够更强烈地经历它。
总之,孩子本来就不知道这个世界的真实模样,咱们却以大人的水平去要求孩子应对真实的世界,通过“管教”来要求服从,这显然舍本逐末了。越早和孩子讲道理(而不是谈条件),孩子才更容易讲道理。
◎ 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