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32 川江都市报社主办川江都市报社出版新闻热线:3190929






2017年06月03日

多一点宁静

倡导宁静的心态,是因为“才须学也,学须静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的心态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不仅如此,它还有着某种神奇的力量。

大千世界,纷繁喧嚣,功名利碌,诱惑重重。人们在向往安静的工作、生活环境时,更祈盼能拥有一个宁静的精神家园,保持一种自然向上的良好心态。

保持宁静的心态,是中华文化的历史传承。《隋唐嘉话》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唐太宗时,吏部尚书卢承庆奉命考察各地官员,有一监粮官因遭风损失了些大米,卢承庆考察后批为“监运损粮,政绩属中下”,其人反应如常,一言不发而退。卢氏重其雅量,改批为“损米非监运不力所至,评为中上”。其人得知既无喜容,也无愧词。卢愈加叹赏,又改为“宠辱不惊,评为上中”,此事成为佳话。古人崇尚修养定静、临变不乱之功。宋代苏洵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治心之说,明代洪应明的“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上云卷云舒”的对联,更是将宁静的境界描绘至极。

倡导宁静的心态,是因为“才须学也,学须静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的心态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不仅如此,它还有着某种神奇的力量。日本禅学大师铃木大拙曾讲过一则故事,说的是日本江户时期,一个著名的茶师战胜了浪人,他战胜对手的武器,既不是什么高超武功,也不是什么秘传剑法,而是淡定的神态、从容的气势和心灵的勇敢。

今天人们呼唤宁静,强调宁静,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宁静的心态要求人们去“浮”为“实”,去“躁”为“静”,静下心,沉下气,实实在在地去做人、做事、做学问。实在做人,就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实事求是,不以官职论英雄,以对社会贡献论成就,得意不骄狂,失意不气馁;实在做事,就是不比“唱功”比“做功”,不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实在做学问,就是潜心钻研,拒绝浮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做一个名副其实的真才实学的人。

要想拥有一个宁静的心态,关键是加强人的内在修养。孔子曰:“仁者静”,何为“仁”?又曰:“仁者爱人”,“刚、毅、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矣仁”。要做到“仁”,就必须“反求诸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养吾浩然之气”,以求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地。加强修养还必须养成读书的良好习惯。法国文学家雨果说过,“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

高尔基说过,“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壮而勇敢”。当你真正融入知识的海洋,尽享读书带来的快乐,领悟做人的真谛,精神得到充实,灵魂得到净化时,你自然会远离浮躁,成为“泰而不骄”的对社会有用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