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只会记住那些个性鲜明的人。于是,这才会有著名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诗中原型即是李广。《李将军列传》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飞将二字,会令人一下想到李广。毕竟,“飞将军”李广的名号,在历史上确实太有名了。但龙城飞将,其实指的是两个人,另外一个人,就是卫青。
历史上,李广的名声远比卫青更为显赫,这可能和太史公司马迁有着很大的关系。《史记》中,记述李广的《李将军列传》不仅比记述卫青、霍去病二人的《卫将军骠骑列传》更靠前,更重要的是,太史公还不动声色地在后文中,对卫青、霍去病二人进行了贬损。特别是《史记·宠幸列传》,在详尽介绍了自汉高祖刘邦起直至汉武帝各位西汉帝王的轶事之后,太史公很突兀地加上一句:“卫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贵幸,然颇用材能自进。”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太史公称卫青:“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一个“媚”字,意味深长。
诗人王昌龄将龙城和飞将两个词语,硬生生地组合到一起,其实有些别扭。龙城之役是卫青首次出征,他领兵打出长城,深入匈奴境内,直至龙城(匈奴单于祭天和首领聚会的地方),斩敌700人,取得胜利。而与之相对应的是,本役中,李广兵败被匈奴所俘,半路逃归。
史记描述李广一生中与匈奴战斗70余次,常常以少胜多,令匈奴闻风丧胆,“飞将军”之名由此得来。但实际上,所谓70余次战斗,大多都是一些游击战,在与匈奴的正面大军团作战中,李广鲜有战绩。比如汉武帝时期,李广曾经五次主动出击匈奴,其中有三次没有和匈奴碰面。有两次则几乎全军覆没。李广生命中最后一场与匈奴之间的战斗,是漠北之战。李广所率的大军,竟然迷路了。因担心受辱,李广选择了自杀。反观卫青,他所展开的基本上都是军团作战,且七战七捷,不少战役,一次即斩敌首万头。总之一句话,李广有将才而无帅才,因而难当大任。这可能才是“李广难封”的真正原因。
当然,光阴漫灭后,得失已经不重要,历史只会记住那些个性鲜明的人。
于是,这才会有著名的《塞下曲》:“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诗中原型即是李广。《李将军列传》记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中石没镞,视之,石也。”
历史中从不缺安邦定国的大元帅,缺的是能够把箭簇射入巨石中的勇者,缺的是传奇!如是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