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统一刊号:CN51-0132 川江都市报社主办川江都市报社出版新闻热线:3190929






2017年06月03日

滟滪堆

奉节瞿塘峡夔门前的滟滪堆 张祖道摄于1956年

◎陶灵

夏季川江汛期,滟滪堆或潜入江中,或冒出江面如龟背,江水波浪滚滚,泡漩重重,南宋诗人范成大形容是滟滪撒发,它正张开血盆大口,吞噬行船和桡胡子,每当这个时候,“瞿唐行舟绝”(古歌谣《滟滪歌》)。

滟滪堆是瞿塘峡夔门前江中的一座巨大礁石,又名燕窝石,川江人惯称滟滪堆。今天更多的人知道滟滪堆,是读了高中《语文》中刘白羽的散文《长江三日》后,记住了朗朗上口的古歌谣《滟滪歌》:滟滪大如马,瞿塘不可下;滟滪大如猴,瞿塘不可游……

每年冬季至来年初夏的枯水月份,滟滪堆显露江面20多米,远看如牛如马如象,江流被阻挡后向四面扩散,形成巨大的逆向间歇性泡漩,宽达20至30米,并且滟滪堆后面还有巨大的回流。船到这里,如离弦的箭,不识水性的驾长想远远地避开,哪知紊乱的泡漩水或回流,往往改变行船航向,正好撞上去,顷刻间粉身碎骨。夏季川江汛期,滟滪堆或潜入江中,或冒出江面如龟背,江水波浪滚滚,泡漩重重,南宋诗人范成大形容是滟滪撒发,它正张开血盆大口,吞噬行船和桡胡子,每当这个时候,“瞿唐行舟绝”(古歌谣《滟滪歌》)。

险象环生的滟滪堆,自古不乏不朽诗文描述,都吟唱滟滪堆的凶猛。除了凶猛,文人对滟滪堆也有另一种吟唱和传颂。从1928年起,主持编纂《辞海》达30年之久的舒新城,带着文人的天真和浪漫,在日记《夔州一宿》中写道:“……它峙立江中,昂首天外,好像富有闲情逸致的诗人在那里赏玩山水,找寻诗料。我想:我若能在堆上建一小屋,把所有的书籍都搬上去对着青山流水阅读,暇时垂钓荡舟……”他还真把滟滪堆当成了世外桃园,甚至还“预备雇船去访滟滪堆”,结果轮船上茶房的一句“恐怕你去了不得回来”,才让他打消了念头。

滟滪堆如牛如马又如龟,到底有多大?自古没有准确的数据。

北朝北魏时期的地理学家郦道元著《水经注》,描写滟滪堆“冬出水二十余丈,夏则没,亦有裁出处矣。”郦道元眼中的滟滪堆,冬天高达60多米,夏天有时沉入江中,有时冒出江面。现代学者、《辞海》主编舒新城1924年说:“我们于五时经滟滪堆,其大不知倍于几千几百只牛……”其实如牛如马如象,指的是远看。

不管是古人,还是近代学者,都只是在观其外貌后,对滟滪堆大小进行推测。

1958年,滟滪堆纳入航道整治计划。1959年6月,川江航道处测量分队队长徐宗鹤,带领测量人员对滟滪堆进行实测,为爆破提供数据。他坐着小船来到滟滪堆跟前,近距离观察滟滪堆,迎水面为倒崖坎,是一个上大下小呈蘑菇形状的巨石,它的背水面又为陡壁。徐宗鹤是在秭归青滩附近长大的三峡人,会爬山爬崖,但要从倒崖坎的迎水面爬到滟滪堆顶上去很难。他选择了陡壁的背水面,穿着救生衣,背上还拴了一根竹缆作安全绳,十分艰难地爬上了滟滪堆顶部。中途脚踩落了松动的石块,惊险万分,幸好半崖上有一根生锈的钢丝绳,可能是安置航标或木排经过时留下的,徐宗鹤借助这根钢丝绳才爬上去。

爬上滟滪堆顶后,徐宗鹤和岸上的测量员陆文龙、潘必达相互配合,当天就完成了滟滪堆地形图的外测工作。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实测滟滪堆高出水面26米,长40米,宽度不规则,为10至15米,体积达9500多立方米。自此,滟滪堆的大小终于有了准确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