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的夏季显得特别漫长,在一场暴雨之后,空气便开始炽烈起来。过去,每逢五月份,泸州的大街小巷里便会出现推着小木车叫卖的商贩,木车里装着的是刚刚冰镇过的冰粉。行人们为了解渴降温,便会驻足在商贩的小木车旁,冰粉不贵,5毛钱便能吃上很大一碗。这些商贩在泸州最烦热的季节,穿梭于大街小巷,撑起了泸州夏日里的清凉经济。
◎川江都市报记者 孙骋
沿街叫卖的冰粉,从珠子街一直延伸到钱局街
泸州老城里的夏天,是各类美食层出不穷的时期,小吃最集中的珠子街便成为了泸州人夏日逛街的不二选择。在这条街道上,能唤起泸州人美好记忆的事物有很多,也正是因为这样,泸州人在这条街上不断创造着夏天的财富。
》》》》 “冰粉大王”,从卖3分钱一碗起家
珠子街上有一个摊位,牌子上写着“冰粉大王”四个字。喜欢逛珠子街的泸州人都知道,每年到了夏天,这个摊位上便长期客满。
李立田是泸州早期沿街叫卖冰粉的商贩之一,年近七旬的他最早是在珠子街一带卖凉茶。上世纪七十年代,李立田便开始跟父亲卖凉茶,“当时在这里做买卖的比较多,一到夏天,我就在路边上摆个小摊位,卖卖凉茶。”那个时候的物价很低,一杯凉茶只卖2分钱。虽然东西便宜,但前来买茶喝的人并不多,“那个时候的保温手段没有现在这么先进,放一两个小时,茶就晒热了。”李立田是从农村出来的,除了卖点小东西没有其他的技能,“在小市一带冰粉突然行销了起来,我就跟着一个师傅学了做冰粉的手艺。”冰粉的制作工艺很简单,李立田看着师傅做了两次便学会了其中的门道。
》》》》 带着薄荷味的冰粉,吃起来沁人心脾
“冰粉好不好吃,就看点的好不好。”李立田点冰粉有自己的一套诀窍,“石灰水化好以后要反复过滤几次,完全澄清以后再点,滤一次的石灰水点出来的冰粉是浑的。”李立田老家有很多薄荷,所以他还在冰粉里加入薄荷,这样点出来的冰粉带着一点薄荷味,吃起来沁人心脾。
》》》》 一个夏季赚40元,相当于当时一个高级技师的收入
“冰粉的成本比凉茶要高些,所以当时我们卖的是3分钱一碗。”虽然价格比凉茶高了不少,但李立田的冰粉在珠子街却尤为行销。“每天我就和父亲一起挑着木桶子在珠子街卖冰粉,很多人都会来买。”一碗冰粉的成本价大概在1分钱左右,一碗冰粉就能让李立田父子赚到2分钱,一个夏季,李立田父子就能赚到近40元左右,这个收入相当于当时泸州高级技师的收入。
》》》》 技艺难度不大,小商贩瓜分这片“蓝海市场”
随着李立田父子的冰粉在珠子街行销,许多小商贩也开始进入这片“蓝海市场”,抢占资源。一到夏季,在泸州城内便有好些挑着冰粉叫卖的商贩,这些商贩走街串巷,大到老泸州城的主要街道,小到类似于钱局街这类小巷弄,都能听到商贩们叫卖的声音。李立田的冰粉生意被瓜分以后,他又学做了凉虾这个技术难度稍大一点的手艺。不过,这些民间技艺流通速度极快,好景不长,其他的商贩也纷纷学会了凉虾的制作方法。此后,一些比较有实力的商贩便租下地界,将担卖的方式转变为摊卖。
》》》》 冰粉从“稀罕物”变成如今的四季常规小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泸州人对冰粉和凉虾这类简单的食品逐渐束之高阁,而今仍然坚持着做老冰粉生意的,也只有珠子街的那家“冰粉大王”了。
虽然泸州人对“冰粉大王”的热情似乎未减,但冰粉早已经从过去仅仅夏日才有的“稀罕物”,变成了如今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常规小吃,在缺少了新奇和氛围以后,这份财富似乎也少了一些吸引力。如今,泸州的夏季少了“卖冰粉凉虾,5角钱一碗”的吆喝声,也再难见到顾客一口喝下一大碗冰粉的豪迈场景。
记忆中两毛钱的冰棍,
不错的小摊生意
冰棍是泸州的80、90后夏天特有的记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珠子街上经常能看到推着小车的商贩,车上放着一个泡沫盒,上面缠着许多透明胶,还搭着几条毛巾。商贩一边推车子,一边吆喝:“冰棍、冰棍,两角钱一根,五角钱三根。”不多时,便有一大群小孩子围上去,掏钱买冰棍。
》》》》 利用冰柜,自制糖水冻冰棍卖
杨丽芳曾做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冰棍生意,但她卖的冰棍都是自己做的,一张宣纸、一根木棍、一桶糖水,便能做出一车子的冰棍。
“一支冰棍的成本价就几分钱,不过那个时候买得起冰柜的人不多,所以做冰棍生意的人也比较少。”杨丽芳家里的冰柜是她的儿子花了60多元钱从重庆买回来的,平日里冻点剩菜剩饭、水果鲜肉。“重庆那边很早就有人开始卖冰棍了,我就按着他们做的法子,自己在冰柜里用糖水冻冰棍出来卖。”
》》》》 每天卖出四五十支,能赚好几元钱
杨丽芳的冰棍在泸州城里很有市场,虽然比不上正规商家做出来的雪糕和冰棍美味,包装上也显得很落后,但因为价格比较便宜,街坊邻居都喜欢买杨丽芳的冰棍吃。
“每天都能卖出四五十支,一天就能赚好几元钱。”杨丽芳回忆,她一个夏天光是卖冰棍赚的钱就能够和儿子的收入持平。“后来觉得自己做着麻烦,而且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不愿意再买这种自制的冰棍吃,我就开始从泸州的批发市场进货,卖高档的雪糕。”杨丽芳说,虽然雪糕的价格卖得比较高,但实际上赚的钱比卖冰棍时要少很多,到后来,随着冰箱的普及,杨丽芳的冰糕生意彻底湮灭。
C
说到泸州的凉糕店,很多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广凤路上的老字号凉糕,他们的凉糕以红糖征服了很多口味刁钻的顾客,同时,店里还兼顾贩卖凉面、凉虾等许多夏季清凉美食。不过,在上世纪80年代,蓝田上工农街的一个小旮沓里有一家比较“任性”的凉糕店,这家店与广凤路的凉糕店不同,它只在夏季营业,其他季节都闭门谢客,再加上店面之上没有招牌,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个店是卖凉糕的。
》》》》 船工闲逛避雨,意外进入老凉糕店
杨乐曾经去过这家店,在他的记忆中,最好吃的凉糕就是这家店卖的。
“以前我们在蓝田一带跑船,收工后就会和几个船工一起在蓝田闲逛。当时,蓝田还有一条所谓的洋人街,里面有很多好吃的小吃。”杨乐喜欢吃,泸州大街小巷的美食他尝过不少,但最难忘的还是上工农街的那家凉糕店。杨乐发现那家店很意外,他回忆,当时是因为下暴雨,他和几个船工到店里避雨。“最开始以为是一家茶馆,因为店里都是放的茶桌和竹凳子。”杨乐进店以后,店老板也不上前搭话,而是自顾自地坐在店里喝茶。
》》》》 一碗凉糕贵1毛钱,入口凉气直冲头顶
“我问老板有没有什么吃的,老板说只有凉糕。”杨乐经常在外跑船,凉糕早已吃过不少,“当时凉糕一般是卖2毛钱,那家店的凉糕要卖3毛钱。”杨乐认为老板卖得太贵,但为了解馋,还是叫了一碗。“老板把凉糕一端上来,我就知道这凉糕肯定好吃。”杨乐说,那家店的红糖颜色很正,凉糕非常糯,吃在口中没有一点碱味。“后来,我问老板才知道,他是宜宾人,家里一直是做凉糕的。”凉糕出自宜宾,而这家店的凉糕全是用深井水做出来的,吃在口中非常清凉。“就像是在吃冰棍一样,凉气直冲头顶。”杨乐等人吃得不亦乐乎,此后,这家店便成了他们时常光顾的店铺。
》》》》 这家凉糕店6月开门,9月闭门
不过,这家店的老板只有夏天才开门,“老板说只有夏天的井水制出来的凉糕才吃得出这种感觉,其他季节,这家店的门一直都是关着的。”杨乐告诉川江都市报记者,这家店的老板不像要赚钱的样子,其他凉糕店只有冬天不卖凉糕,但都会挑别的东西卖,这家店的老板则是6月开门,9月闭门。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店面转给了一个做木工生意的木匠。
这些曾经在泸州盛极一时的夏季财富,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归为平淡,它们被岁月冲印成了记忆,却实实在在于劳动者勤劳的双手之间,在某一个时刻闪亮过。